亞洲經濟增長警鐘再次響起
2011-12-07 10:55:59 來源:蘭瑞環球
全球經濟復蘇再度告急,這是3年來的第2次。2008年,罪魁禍首是美國次貸危機。這一回則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亞洲人應該清晰地聽到了警鐘——出口導向地區不能對其最大的兩個外部需求源的反復震蕩無動于衷。
事實上,兩次震蕩均將造成長期回響。在美國,消費者(消費要占美國GDP的71%)正在日本式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中苦苦掙扎。自2008年年初以來的15個季度中,實際消費支出平均年增長率只有0.4%。
作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國,美國還從未經歷過如此長期的疲軟。除非美國家庭在削減債務負擔、重建個人儲蓄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按現在的緩慢節奏看,得許多年才能完成——深受資產負債表約束的美國經濟將繼續在緩慢增長泥淖中無法自拔。
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即使是在目前極為樂觀的假設下——歐元區能夠保留——歐洲經濟前景也相當暗淡。被危機摧殘的外圍經濟體——希臘、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可能還包括西班牙——已經陷入了衰退。領先指標表明——如德國訂單數據的顯著下降——曾經無比堅挺的核心國家德國和法國的經濟增長也受到了威脅,出現了初步的疲軟跡象。
此外,財政緊縮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影響總需求,資本短缺的銀行可能收緊信貸——這對歐洲的以銀行為中心的信用中介體系來說是個嚴重問題——泛歐洲衰退已成不可避免之勢。歐洲委員會最近將其2012年GDP增長預測調低到了0.5%,在全面衰退邊緣搖搖欲墜。官方預測數據在未來極有可能進一步調低。
很難看出亞洲如何能在全球經濟氣候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成為繁榮的綠洲。但否定是深層次的,目前的勢頭看起來十分強勁。畢竟,亞洲在最近幾年表現出色,太多的人相信,不管世界其他地區情況怎樣,亞洲地區都能頂住。
真是這樣該多好。亞洲對外部沖擊的脆弱性惡化了。在2008—2009年大衰退發生前夕出口占亞洲新興市場整體GDP的比重上升到了44%,比1997—1998年亞洲危機時搞了整整十個百分點。因此,盡管危機之后的亞洲在21世紀的最初十年專注于修復給其帶來巨災的金融脆弱性——辦法是囤積巨大的外匯儲備,將經常項目赤字扭轉為盈余,以及減少對短期資本流入的過度暴露——但并沒有再平衡經濟的宏觀結構。事實上,亞洲的經濟增長變得更加依賴出口和外部需求了。
結果,當2008—2009年的沖擊襲來時,亞洲地區的所有經濟體要么經歷了嚴重減速,要么陷入了嚴重衰退。這一幕在未來幾個月內很可能會再次發生。新興亞洲的出口占GDP比重在2008—2009年間出現了劇減,但現在又回到了早前44%的高度,也就是說,該地區對外部需求沖擊的暴露在今天與在3年前次貸危機即將發生時一樣大。
中國——亞洲增長永動機的長期引擎——是亞洲對發達國家震蕩潛在脆弱性的典型代表。事實上,歐洲和美國加起來占中國2010年出口總額的38%,是其最大的兩個外國市場。
最新數據確鑿無疑地顯示,亞洲正開始感到最近的全球震蕩的沖擊。與3年前相同,中國首當其沖,其年出口增長率從2010年10月的31%下降到了2011年10月的16%,未來數月可能進一步下降。
在香港,9月出口額實際上收縮了3%,23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韓國和臺灣也顯示出了類似的出口大幅減速跡象。即使是長期以來被認為亞洲最能抵御沖擊的經濟體——印度,年出口增長也從2011年8月的44%下降到了10月的11%。
與3年前一樣,許多人希望亞洲來一次“脫鉤”,讓這一騰飛中的地區免于全球震蕩的干擾。但是,如今亞洲國家的GDP增長紛紛減速,這一愿望看起來只是一廂情愿。
好消息是,強大的投資拉動勢頭可以部分地抵消出口增長下降,并讓亞洲免于硬著陸,實現軟著陸。但是,如果歐元區瓦解,歐洲危機全面爆發,亞洲的美好愿望也將隨之破滅。
這是亞洲在3年內第二次聽見警鐘,這一回,亞洲需要認真對待了。美國,這次又加上了歐洲,均面臨著漫漫復蘇路,亞洲新興經濟體無法再將穩健增長建立在依靠發達國家的外部需求的基礎上,以維系可持續經濟發展了。如果它們不想讓增長減速,讓勞動力遲遲得不到吸收,讓社會不穩定風險與日俱增,那么他們就必須果斷地將注意力轉向該地區內部的35億消費者。消費拉動的亞洲再平衡才是最迫切的需要。
事實上,兩次震蕩均將造成長期回響。在美國,消費者(消費要占美國GDP的71%)正在日本式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中苦苦掙扎。自2008年年初以來的15個季度中,實際消費支出平均年增長率只有0.4%。
作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國,美國還從未經歷過如此長期的疲軟。除非美國家庭在削減債務負擔、重建個人儲蓄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按現在的緩慢節奏看,得許多年才能完成——深受資產負債表約束的美國經濟將繼續在緩慢增長泥淖中無法自拔。
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即使是在目前極為樂觀的假設下——歐元區能夠保留——歐洲經濟前景也相當暗淡。被危機摧殘的外圍經濟體——希臘、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可能還包括西班牙——已經陷入了衰退。領先指標表明——如德國訂單數據的顯著下降——曾經無比堅挺的核心國家德國和法國的經濟增長也受到了威脅,出現了初步的疲軟跡象。
此外,財政緊縮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影響總需求,資本短缺的銀行可能收緊信貸——這對歐洲的以銀行為中心的信用中介體系來說是個嚴重問題——泛歐洲衰退已成不可避免之勢。歐洲委員會最近將其2012年GDP增長預測調低到了0.5%,在全面衰退邊緣搖搖欲墜。官方預測數據在未來極有可能進一步調低。
很難看出亞洲如何能在全球經濟氣候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成為繁榮的綠洲。但否定是深層次的,目前的勢頭看起來十分強勁。畢竟,亞洲在最近幾年表現出色,太多的人相信,不管世界其他地區情況怎樣,亞洲地區都能頂住。
真是這樣該多好。亞洲對外部沖擊的脆弱性惡化了。在2008—2009年大衰退發生前夕出口占亞洲新興市場整體GDP的比重上升到了44%,比1997—1998年亞洲危機時搞了整整十個百分點。因此,盡管危機之后的亞洲在21世紀的最初十年專注于修復給其帶來巨災的金融脆弱性——辦法是囤積巨大的外匯儲備,將經常項目赤字扭轉為盈余,以及減少對短期資本流入的過度暴露——但并沒有再平衡經濟的宏觀結構。事實上,亞洲的經濟增長變得更加依賴出口和外部需求了。
結果,當2008—2009年的沖擊襲來時,亞洲地區的所有經濟體要么經歷了嚴重減速,要么陷入了嚴重衰退。這一幕在未來幾個月內很可能會再次發生。新興亞洲的出口占GDP比重在2008—2009年間出現了劇減,但現在又回到了早前44%的高度,也就是說,該地區對外部需求沖擊的暴露在今天與在3年前次貸危機即將發生時一樣大。
中國——亞洲增長永動機的長期引擎——是亞洲對發達國家震蕩潛在脆弱性的典型代表。事實上,歐洲和美國加起來占中國2010年出口總額的38%,是其最大的兩個外國市場。
最新數據確鑿無疑地顯示,亞洲正開始感到最近的全球震蕩的沖擊。與3年前相同,中國首當其沖,其年出口增長率從2010年10月的31%下降到了2011年10月的16%,未來數月可能進一步下降。
在香港,9月出口額實際上收縮了3%,23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韓國和臺灣也顯示出了類似的出口大幅減速跡象。即使是長期以來被認為亞洲最能抵御沖擊的經濟體——印度,年出口增長也從2011年8月的44%下降到了10月的11%。
與3年前一樣,許多人希望亞洲來一次“脫鉤”,讓這一騰飛中的地區免于全球震蕩的干擾。但是,如今亞洲國家的GDP增長紛紛減速,這一愿望看起來只是一廂情愿。
好消息是,強大的投資拉動勢頭可以部分地抵消出口增長下降,并讓亞洲免于硬著陸,實現軟著陸。但是,如果歐元區瓦解,歐洲危機全面爆發,亞洲的美好愿望也將隨之破滅。
這是亞洲在3年內第二次聽見警鐘,這一回,亞洲需要認真對待了。美國,這次又加上了歐洲,均面臨著漫漫復蘇路,亞洲新興經濟體無法再將穩健增長建立在依靠發達國家的外部需求的基礎上,以維系可持續經濟發展了。如果它們不想讓增長減速,讓勞動力遲遲得不到吸收,讓社會不穩定風險與日俱增,那么他們就必須果斷地將注意力轉向該地區內部的35億消費者。消費拉動的亞洲再平衡才是最迫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