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國科威特的國庫即將入不敷出
2020-09-07 15:05:25 來源: 觀察者網
據彭博社9月1日報道,石油大國科威特的國庫即將入不敷出。
這并非毫無征兆。早在2016年,時任科威特財政大臣阿爾-薩利赫就表示,是時候削減開支,為失去石油財富后的生活做準備了,但這番話在當時只收獲了一番嘲笑。等到今年8月,現任大臣警告,等過了10月,科威特將缺乏足夠的現金用以支付國家工資。
導致這一局面的,自然是作為國家命脈的石油收入的萎縮。
彭博社指出,盡管石油輸出國組織已經使原油價格從歷史性的低位上調至40美元/桶,但這一價格仍然很低,而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和各國加緊發展可再生能源可能會讓這一價格持續走低。
表現在數據上,科威特今年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收入為530億美元,只有2014年收入的一半左右。
其他海灣國家也受到了影響,沙特阿拉伯正在削減福利并擴大征稅范圍,巴林和阿曼由于缺乏充足的外匯儲備不得不向較為富裕的鄰國借款,阿聯酋則憑借迪拜物流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向多樣化轉型。
但在科威特,由于議會和埃米爾任命的總理政府之間的僵局,導致政府的重組補貼以及發行債券等措施遲遲無法通過,最終讓它的流動資產幾乎耗盡。今年近4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40.5億元)的預算赤字也無力填補,而這已是自2014年油價暴跌以來該國連續第七年財政赤字。
不過科威特還有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他們此前為確保石油資源枯竭后也能持續繁榮而設立的世界第四大基金——“未來基金”,預計里面有5500億美元。
一些人覺得是時候啟用這筆錢了,而實際上這家基金也的確從財政部購買了70多億美元的資產。另一些人則警告,如果無法實現經濟多元化并創造就業機會,這筆錢將在15-20年內用盡。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借債,然而政府此前高達650億美元的借債計劃未能過議會這關。彭博社報道稱,由于發生了一系列的腐敗丑聞,議會要求政府先解決貪腐問題。
兩者之間的僵局也削弱了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今年3月,標準普爾將科威特主權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穆迪緊隨其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科威特“以強勢地位應對挑戰機會的窗口正在縮小。”
彭博社指出,海灣國家幾十年來一直憑借政府的慷慨換取民眾的忠誠,科威特政府雇傭了80%的國民,一個普通科威特家庭每月能拿到的住房、燃油和食品補助每月為2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3654元)。工資和補貼合起來占據了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三,而科威特90%的收入都需要依賴石油。
“科威特人的信念是,我們擁有無限的財富,”一位金融通訊公司高管表示,“沒有人有政治資本告訴科威特人民,如果我們不支持變革,這場派對將很快結束。”
2017年數據顯示,科威特有著全球6%的石油儲量,僅次于委內瑞拉、沙特、加拿大、伊朗、伊拉克和俄羅斯。馬來西亞主權信用評級機構RAM公司曾發表報告指出,該國石油儲量還可供開采105年,油價盈虧平衡點是60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