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實現千公里量子糾纏分發
2017-06-19 09:59:06
中國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10個月后,于6月16日發布最新科學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里級的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空間尺度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在空間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為對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層空間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量子糾纏是奇特的量子力學現象,被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通俗表示,就是兩個處于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著“心電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所謂量子糾纏分發,就是將一對有“感應”的量子分置于兩地。這一技術可以用于保密通信,被譽為保障信息安全的“終極武器”。
潘建偉團隊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利用衛星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的方案,隨后于2005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平距離13公里(大于大氣層垂直厚度)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2012年,潘建偉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首個百公里的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隨著“墨子號”在2016年8月升空,在2017年1月正式開展科學實驗,首次在太空尺度上開展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要實現量子通信實用化,首先要實現量子糾纏的遠距離分發。此前的量子傳輸糾纏分發距離紀錄是百公里量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將這一距離提升至1,203公里,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
據介紹,當“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它同時與青海德令哈站和云南麗江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量子糾纏光子對從衛星到兩個地面站的總距離平均達2,000公里,并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相距1,203公里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墨子號”項目,可以實現每秒中分發1對光子。而在地面通過光纖鏈路進行分發一對光子,理論上需要3萬年。
通過這項實驗,能夠實現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正向人們走來。“這項實驗表明遠距離量子通信確實在技術上可行,讓人們看到了在不久的未來構建遠程量子通信的希望”,國外各大媒體評價。潘建偉本人也期待著量子通信能夠改變國人的生活,他表示,根據目前的技術進展,量子通信可以在“十三五”末、“十四五”初期走向應用,普及到千家萬戶可能還需要1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