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置換增至3.2萬億
2015-08-28 11:03:16 來源:協會秘書處
新債遇冷,舊債難還,地方債問題如今進退兩難。8月27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做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時表示,經全國人大、國務院批準,今年下達60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和3.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然而允許地方政府自發自還債券置換現有負債,是否能解決地方政府債務所產生的問題和社會影響?
今年是我國全面啟動地方政府自主發行政府債券的一年,樓繼偉表示,截至7月末,全國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4288億元。然而隨著地方債發行規模的迅速擴張,地方政府所面臨的還債壓力也與日俱增。據悉,審計署口徑的2015年政府債務到期規模約2.8萬億元,按口徑測算的地方政府到期量約為3.8萬億-4萬億元。但地方債的發行卻并非一帆風順。4月16日,江蘇宣布計劃發行648億元債券,期限分為3年、5年、7年和10年,5年和7年期債券額度占比超過一半。然而在4月23日,計劃中的江蘇省首批648億元政府一般性債券未能如期招標。此后,地方債發行遇冷的報道更是不斷見諸報端。
因此,為了推進地方債的發行,財政部在2015年5月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包括102號文規定將地方債納入央行常備借貸便利等抵押品范圍,可按規定在交易場所開展回購交易;還鼓勵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等機構投資者投資地方債等,旨在提高地方債的認購熱情。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償還地方債,另一方面卻又陷入了財政危機。眾所周知,出讓土地使用權是地方財政收入構成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城市十分倚重增量土地創造財政收入,即通過賣地的土地出讓金來滿足財政需求。但有數據顯示,今年1-4月,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已經下滑至32%,要知道,在2013年這一比重曾一度接近60%。
在地方財政陷入困局的背景下,今年以來,財政部已經三次出手緩解地方政府的還債壓力。財政部于今年3月和6月拿出共計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來置換地方政府的這筆巨額存量債務,近期更是追加了1.2萬億元的置換額度。通過借新還舊的債務置換模式,可以為地方債提供更多還債時間,有利于緩解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