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投資穩經濟難消后顧之憂
2012-08-27 10:19:01 來源:蘭瑞環球
據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已公布的地方投資計劃涉及金額約7萬億元。市場人士指出,由地方政府主導的新一輪投資潮來臨。
實際上,在5月中旬決策層拋出穩增長的基調以來,投資潮就已開始啟動。發改委官方網站上顯示,僅5月21日一天就審批了100多個項目,相當于5月份前20天的總和。進入7月,隨著經濟的持續下滑,穩增長的氣氛亦逐漸濃厚:江蘇、黑龍江、貴州、重慶、廣東等地紛紛發文出臺地方版產業規劃,其中涉及多項重點建設項目,投資額基本均以萬億計;沒有出臺政府文件的地方也有自己的投資計劃,如湖南長沙宣布今年重大推介項目195個,總投資額達8292億元。
這樣的投資速度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提振信心,憂的則是會否演變成新一輪的投資競賽,成為2008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2.0版。畢竟4萬億雖然遏制了經濟下滑,但也相應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不過,亦有人提出,本輪投資不同于上一輪的4萬億,像鋼鐵、水泥等行業在相關規劃中鮮有提及,地方政府這樣的做法趨于務實。
投資結構的改變是值得期待的,但這些地方特色產業是否會如光伏產業一般,在地方政府的熱捧后急速發展卻以泡沫化告終,依然有待觀察。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7月的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投資資金來自國家預算資金的增長率為30.5%,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了16.4個百分點,可見本輪投資或仍是以政府主導投資的方式為主。政府主導投資固然可以立馬起效,但苦頭也吃過不少,其導致的低效、不公和浪費并不是加強監管可以解決的,而是模糊責任人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資金使用者和收益并無直接利益關系且無需為其負責,官員在政績沖動之下很容易利用行政權力制造數字泡沫。
況且,在20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也是政府主導投資為主,但中央實際投入僅1.18萬億元,其余均由地方政府與銀行出資,而現在地方財政和銀行都不具備支撐大規模投資項目的條件了。地方政府方面,今年以來財政收入增速就隨著經濟狀況不斷下滑,土地財政收入在限購令持續的情況下大幅減少,上半年近四成地方政府未完成全年一半的財收任務,而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財政收入10672億元,較去年同月增長8.2%,增速比6月降低1.6個百分點;同時,地方政府還背著10.7萬億的地方債,且今年地方債集中到期,此前還出現扎堆借新還舊的現象。銀行方面,2008年信貸可謂適度寬松,且信貸比在62%-65%左右,而如今信貸比已升至67%,且目前銀行對貸款風險控制進一步增強,獲得貸款可謂難上加難。
可以想見,地方主導投資的模式無論在財力上還是效率上都很難保證這些項目的順利進行,而利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等低效的方式堆疊起來的數字也不能將經濟狀況穩住。既然如此,與其再走政府主導投資這一條路,不如加快結構性減稅、反壟斷等一系列改革和相關制度的完善,為貢獻60%GDP的中小企創造發展條件,落實中央多次強調的將資源向民間資本開放,以無后顧之憂的方式把經濟穩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