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193.com尢物视频国产,国产中文在线观看,女教师巨大乳孔中文字幕免费,

美國旱災會導致中國輸入型通貨膨脹嗎?

2012-08-08 11:08:45    來源:蘭瑞環球

美國的世紀大旱導致美國農產品價格暴漲,而由于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大旱導致美國農產品出口銳減,也直接導致了國際糧價大幅飆升。中國糧食總體上雖然保持自給,但是大豆卻八成依賴進口,年進口量接近6000萬噸,從美國進口的大豆超過3成。透過大豆這個通道,美國大旱必然對中國糧價造成影響。統計數據顯示,自2012年6月開始至7月底,我國自美進口大豆價格已經累計上漲約25%。

很多人擔心美國旱災會由此對中國構成輸入型通貨膨脹。在我國CPI統計中,食品占有最大的單一權重--31.39%(2011年下調了食品權重,之前為33.6%)。之所以給食品近三成的權重,是因為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平均支出接近三成。衣食住行中,"食"仍占第一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例會不斷降低,CPI中的食品權重也會不斷降低。發達國家食品權重普遍低于我們,美國CPI中食品權重15%,只有我們的一半。也就是說,當前階段,食品價格的變化對CPI的影響是最大的。毫無疑問,美國大旱肯定會推動國內食品價格上漲,從而對中國CPI上漲造成壓力,這是美國旱災會導致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邏輯。

但是這樣的邏輯僅對了一半。美國旱災推動中國食品價格上漲是真,但是卻難以推動中國的CPI。因為商品的價格是以貨幣表示的,在貨幣總量既定的前提下,食品價格上漲意味著食品占用更多的貨幣留給非食品商品的貨幣就減少了,這意味著非食品價格的下跌,總的CPI保持不變。但是現實中,貨幣供給量總是不斷增加的,所以我們很難看到食品價格上漲時,非食品商品價格下跌,因為在食品占用更多貨幣的同時,留給非食品的貨幣并沒有減少。這就導致了物價的全面上漲。CPI上漲永遠是因為貨幣供給增長速度超過全社會商品供給增長速度導致的。

因此,美國旱災導致中國輸入型通脹的說法是不對的。"通貨膨脹"只可能來自于內部,而不可能從外部輸入。相反,從外部進口的商品不但不會帶來通脹,反而會降低國內通脹。因為如果切斷外部商品輸入,商品供給減少,反而會加劇國內物價上漲壓力。

但是,如果從外部進口的不是商品而是貨幣,則會導致"輸入型通脹"。這正是中國過去10多年經歷的事情。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不到十年的功夫于2009年成為全球出口第一大國,但是我們并不是全球第一進口國。這意味著我們的出口多過進口,出口的商品一部分換回進口的商品,差額則是換回一大堆外匯,即外國貨幣,主要是美元。也就是說,我們出口的相當一部分商品并不是交換回等價值的外國商品,而是外國貨幣。這些外幣到哪里去了呢?大部分到了央行手里。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截至2012年6月底,央行總資產286071.05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匯就占了235189.82億元人民幣,占比82.2%。那么央行的外匯怎么來的?用人民幣從商業銀行金融機構買進的。那么央行的人民幣哪來的呢?不是央行賺的(央行是非盈利機構),是央行直接印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進口"外匯,通過央行變成人民幣在國內流通。進口的外匯越多,我們的通脹就越厲害。

過去五年,中國人民銀行的總資產增長了120%,如今28.6萬億人民幣(約合4.5萬億美元)的總資產雄踞全球央行之首,大大超過美聯儲、歐洲央行的3萬億美元和3.5萬億美元總資產。我們知道,央行幾乎是沒有個人凈資產的,總資產幾乎全部對應著負債,而央行的負債絕大部分體現為貨幣。中國人民銀行總資產全球央行第一,換一句話說,中國人民銀行發鈔能力全球央行第一。貨幣發行的越多,物價自然上漲得越厲害。而導致中國央行大肆印鈔的首要因素就是外匯占款,也就是因為我們"進口"了太多的外匯,央行被迫發行人民幣予以對沖。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占總資產的比重不過40%,如今上升到82.2%,翻了一番有余。試想,如果這么多年來,我們不是大量"進口"外匯,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絕對不會積累這么多外匯,因之投放出去的人民幣也將大幅減少,社會的物價水平也將大幅降低。

進口商品不會導致輸入型通脹,進口外匯才會,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更理智地看待商品進出口問題。各國政府認為出口有利于促進國內生產增加就業,進口則對國內生產不利,紛紛奉行出口戰略。當人人都想多出口、少進口時,貿易戰不可避免了。其實,出口是為了進口,進出口平衡才是對一國經濟最有利的。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