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十年沉浮飄零在經濟全球化中
2011-11-24 11:24:15 來源:亞太博宇
我國人多地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中的基礎,如何在經濟全球化中保護我國的農業安全,保障13多億人民的糧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的糧食安全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2004年,我國出現了"大豆危機",在進行大豆貿易的過程中,遭到外國合作伙伴的暗算,虧損嚴重,不得不把大批油脂壓榨企業出售給外資企業。2008年之后,外資糧油企業在中國的迅速壯大與擴張,糧食安全問題引發空前的關注,并在糧價上漲最猛烈的時候達到頂峰。跨國糧油加工和貿易企業壟斷了全球農產品市場,借助這種壟斷力量操縱價格的漲跌,從而為自己謀取暴利。加入世貿組織,既滿足了我國對農產品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給我國的農業帶來嚴重的打擊,出現節節敗退的跡象,導致對糧食進口產生嚴重的依賴,我國的糧食安全遭受嚴重的挑戰。就拿大豆來說吧,去年的大豆進口已經超過了60%,并且會進一步的增加,同時,國內的糧油市場被外資控制了75%,此外,作為最大的大豆消費國,我國對大豆竟然沒有定價權。為保護我國的農業安全,國家可能會有大動作,首先,加大農業的補貼,政府補助和補助金約提供中國農民收入的6%,而日本對農戶提供約58%的補助;而在韓國,中國的另一主要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市場,這個比例是64%。其次,國家應該加大力度扶持中國的民族糧油產業,出臺政策引導資金向進入農業,擴大我國企業的市場占有額,重新奪回定價權。適當的調節農產品進口的關稅,保護我國的農業發展,目前農產品關稅削減幅度達72%,現有關稅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取消了所有形式的出口補貼。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之時就已經埋下了風險,卻一直得不到補救,未來面臨更大的風險和更復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