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需要實業精神
2011-11-09 11:02:34 來源:亞太博宇
中國并不缺少資本,而是缺少實業精神。實體經濟衰落永遠是最大的風險,明確地提出"實業立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有效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對中國當前乃至長遠的經濟繁榮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
溫州擬招安千億民間資本
溫州市政府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近期溫州出現的"群體性的企業關停倒閉現象"已得到有效遏制,前期"跑路"的溫州企業主已有15人回溫州或恢復聯系。但是,目前溫州中小企業整體情況如何?如何應對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資金鏈斷裂"?扶持政策能否從根本上"救助"溫州困難企業?上述諸多問題,依然未解。
目前普遍的分析認為,溫州模式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包括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漲、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等,但資金鏈斷裂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造成資金鏈斷裂主要是民間借貸還不上。據調查,溫州今年企業民間借貸規模約1200億元,比去年增長50%,達到了歷史最高,占到了溫州貸款比例的20%左右。他表示,目前溫州民間借貸率基本在30%~60%,部分甚至達到了150%、180%,這樣高的利率,一旦還不上,就只能關門了。
對此,溫州政府認為,雖然溫州部分中小企業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的問題,但溫州民間資金儲備豐沛,銀行儲蓄大概有8000億~12000億元,由于恐慌情緒存在,很多人不敢把銀行儲蓄投入到流動上來。為此,《溫州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經上報上級部門等待審批,此前一直處于灰色地帶的民間資本將成為改革關鍵。溫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陳俊表示,"年內先行啟動10至15家小貸公司,為高位運行的民間資金'減壓'。"作為金融改革的實驗區主要措施之一,將成立 "民間資本服務中心""民間資本基金""溫州金融資產交易所"等機構,引導民間資本流動。
治療經濟問題不能靠西醫
從全國范圍來看,中國的中小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困境,而解決"資金鏈斷裂"的問題看起來似乎是拯救中小企業的關鍵,以至于從各層政府到民間輿論都將精力放到了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上。但實際上,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西醫治療方式并不能解決中小企業面對的深層次問題。治療中國的經濟問題,依靠中醫因天之序得法門來調理中小企業的問題似乎更適宜中國經濟的大環境。
目前國家出臺的對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對溫州中小企業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跳樓""跑路"等事件基本得到了遏制,極大增加了企業家的信心。不過,這點扶持力度遠遠不夠,如果要根本上解決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問題,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分析認為,對于改革方面,首先繼續減稅,進行增值稅在內的稅收改革;其次加快金融業開發力度,力推民間信貸合法化;再次,我國投融資體制滯后于經濟發展,需要加快完善債券、股權市場。當前中小企業要盡快走出困境,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比如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貨幣政策,地方政府的財稅支持政策逐步落實,資本市場進一步提供融資支持,等等,同時需要企業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今后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中間利潤日趨攤薄,中小企業想生存下去,在外部政策環境同等情況下,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創新創造價值的能力,因此,政府如何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將成為政府發揮經濟導向的主要課題。這也是維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支持。
中國經濟需要實業精神
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癥結和風險還不是資源分配上的不合理,中國并不缺少資本,而是缺少實業精神。實體經濟衰落永遠是最大的風險。溫州高利貸泛濫既有供給的原因,也有需求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原因,而更深層次卻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陷入困境的真實現實。高利貸等地下金融繁衍生殖源于金融市場的二元分割,這種非正規金融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種制度補給和替代,但也形成了利率管制下資金價格的扭曲。高利貸的需求方主要是中小企業,今年以來信貸政策收縮,市場流動性開始吃緊,但市場融資需求旺盛,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饑渴導致對資金的需求更為迫切,導致資金供需加速失衡。于是,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之間形成了位差,地下金融更有了填平其資金"水位"的機會,導致民間利率奇高。但高利貸興盛也許只是現實的一部分。應該講,高利貸不是造成當前溫州困境的原因,而是一個結果。溫州是民營經濟做實業起家的前哨,擁有超過40萬家企業(多數為小型企業)。改革開放30年來,溫州企業靠加工貿易和產業鏈協作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然而,近些年,由于政策紅利下對外向型經濟的路徑依賴,溫州產業基礎變得十分薄弱,要素支撐不足,創新的瓶頸和產業升級壓力使得大量實業企業紛紛外遷,經濟空心化的趨勢日益嚴重。
在中國的一些區域,如珠三角、鄂爾多斯等地區同樣存在這種現象。資本都是逐利的,它會在不同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之間作出比較。一直以來中國的產業資本利潤率回報十分豐厚,1998年到2008年,中國一般工業企業利潤平均增長30.5%,而這種高利潤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要素資源價格的扭曲。中國以其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環境成本和較好的產業配套體系克服了資本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成為資本獲取價值的"洼地"。近年來,由于紅利的減少,勞動力、土地、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制造業行業利潤率越來越薄。除此之外,不僅靠實業起家的眾多民營企業紛紛逃離實體經濟,一些大型國企也不甘寂寞。當這些資產領域產生預期利潤率大大超過甚至成倍超過制造業的利潤率時,就會導致大量資金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流向房地產行業。大量的資本沉淀于房地產等資產領域,經濟泡沫化和產業空心化的傾向已經開始在局部地區顯現。這樣,為了償付借貸成本,高利貸借來的資本只能回流到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進而形成惡性的資本循環和風險鏈條。
解決民間借貸的金融亂象,并不是僅靠放開非正規金融管制,讓民間借貸"正規化",或是一些短期的應急之策。解決當前中小企業的困境需要全局觀。應該講溫州拉響了中國經濟的風險警報。中國的確到了經濟轉型的危機時刻。中國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的超高速增長的黃金年代已經漸行漸遠,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的增長動力還在于增強實體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并不缺少資本,而是缺少實業精神。實體經濟衰落永遠是最大的風險,從日韓、拉美等地區的經驗教訓來看,明確地提出"實業立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有效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未來中國突破技術創新瓶頸、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實體經濟再造,對中國當前乃至長遠的經濟繁榮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