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正可趁勢而起
2011-10-12 10:59:51 來源:亞太博宇
“占領華爾街”正四處蔓延,大有席卷整個西方之勢,而其本身正逐漸轉變成一場社會運動。未來強權政治生存的空間將被壓縮,全球性的政治體系變化和改革的時代正在到來,并由此影響全球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
“占領華爾街”四處蔓延
“占領華爾街”運動已經持續了約4周,而且仍在擴大。美國全國共有847個城市爆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這一事件甚至演變成"占領華盛頓"運動,上千名示威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游行,抗議大企業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和美國政府發動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要求美國政府將更多資源投到民生方面。示威者在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與保安人員發生沖突,保安人員使用辣椒水噴霧阻止示威者進入,場面一度極為混亂。游行者認為,在過去一二十年間,國民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到1%的人手中,而99%的普通人生活或許還比不上二三十年前,其中產業工人的境遇最為糟糕。
“占領華盛頓”是紐約“占領華爾街”運動開始后,美國民眾在華盛頓發起的運動。來自全國各地的示威者晝夜占據K街上的麥克弗森廣場與賓夕法尼亞大街上的自由廣場,要求將大企業的金錢影響趕出美國政治,要求政府停止戰爭、削減軍費、在民生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占領華爾街”甚至已經向歐洲蔓延。在英國倫敦,5000多人參加反對戰爭游行,而抗議失業的游行活動則在東約克郡舉行。據悉,近日倫敦還會出現類似抗議活動。另據荷蘭媒體報道,荷蘭的海牙和阿姆斯特丹也計劃在本月15日至16日進行示威活動。但"占領海牙"運動不僅只是針對金融系統,示威活動為各種觀點和利益團體提供了空間,包括經濟危機和利比亞的政治變革等各項話題。"占領華爾街"正四處蔓延,大有席卷整個西方之勢。
游行正逐漸成為社會運動
這場始于金融中心紐約、由數百人發起的小規模抗議行動,如今已逐漸成為席卷全美的群眾性社會運動。當地輿論分析認為,"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是美國民眾自發謀求更好生活的一次努力,也是草根階層試圖影響決策的一次重要嘗試。
“占領華爾街”的抗議者主要來自中下階層民眾,其中很多人都沒有工作。他們不僅抗議就業問題,而且抗議社會的不公。在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和丹佛等50多個大城市,示威者高舉的標語牌五花八門,訴求的內容多種多樣。另外,環保、人權等也是此次運動的訴求內容。很多人認為"美國夢"正在遠離美國本土,貪婪的大企業控制著政府,"民治"、"民享"變成"企業治"、"企業享",社會已經非常不公平。
自3年前華爾街因自身不負責任的行為釀成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對華爾街的非議和責難就從未平息。許多美國民眾認為,政府的救援讓華爾街并未因自身的貪婪而受到懲罰。如今,華爾街已恢復元氣,卻未能和普通民眾共度時艱,反而熱衷于內部分紅,這使得積蓄已久的民怨最終爆發。"占領華爾街"的直接導火索正是華爾街大銀行要向消費者收取更高的賬戶費用,從而轉嫁去年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給銀行帶來的成本負擔。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不斷蔓延,雖然與社交網絡有很大關系,很多參加者加入抗議是為了"跟風",但是能讓目標并不相同的人群走到一起,根本原因仍是普通美國民眾對國內經濟現狀的不滿。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失業率仍維持在9%以上,導致貧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與此同時,社會財富高度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有的美國人集中。有數據顯示,最富有的5%美國人擁有全國72%的財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必然導致社會矛盾深化。
讓美國民眾沮喪的是政治的現狀。奧巴馬政府曾承諾創造大量就業,但3年來并未兌現諾言。今年夏天,兩黨圍繞債務上限上演的"政治秀"讓美國民眾對政治現實更感悲哀。最新民調顯示,一向對美國政治制度引以為榮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正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隨著局勢的發展,"占領華爾街"運動下一步如何發展,能否為奧巴馬及民主黨所用,還存在很多變量,目前難以做出準確預測。分析認為,2008年大選中堅定支持奧巴馬的自由派在過去近3年里,在創造就業、國防、外交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對奧巴馬政府的表現不滿。一些自由派領導人擔心,"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一旦與奧巴馬走得太近,將可能臨近其消亡之時。
這與1930年代的那些示威活動相似,當時示威游行的導火索是失業,然後演變成蓬勃的工人運動。現在的情況與當時一樣,學生、知識分子和工會工人的目標基本一致,無非就是求一個好工作。政客運動壓力的變化便是一部美國社會及政治變遷的歷史。"在歐洲的情況可能更加嚴峻,那里的工人對自己的階級歸屬感到很自豪,一旦出現可能引發憤怒和抗議活動的事件,工人都清楚自己應該依靠哪一方。這對歐元危機下焦頭爛額的歐洲各國政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這個起因簡單要求樸實的"占領華爾街"活動,完全會因為勾起了美國人民的新仇舊恨而在這個世界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充滿變數的時代里,因為一些偶然因素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目前這場聲勢浩大的游行正逐漸成為一場社會運動,蔓延到社會結構性矛盾的方方面面,這是美國政府乃至西方政治結構體系所不能承受之重。
搶占世界格局變化的先機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觀認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政治屬于上層建筑,它根源于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并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因此,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是否先進,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直接影響到一國經濟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并決定了該國未來的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地位。
目前,由于國際環境的演變,各國現有實力對比、潛力預期導致的對國際權力、地位的需求產生的變化,正在瓦解原有國際秩序,新的國際格局正處于萌動期。由于全球一體化和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懼,推動新的國際格局形成并最終定型的主要力量將是以經濟實力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的互相權衡和制約行為。以戰爭來決定力量對比的可能性雖然有所提高,但爆發全球性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則大大降低。因此,傳統對抗下那種對資源的爭奪戰可能被利用科技手段搶先進行新能源的研究和發現的沖動所代替,而擁有優勢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將成為新國際格局下的規則制定者。由于抑制全球性大規模戰爭的力量的壯大,強權政治生存的空間將被壓縮,政治民主化和人權意識的新定義將會成為未來全球政治變革的主流。
目前看來,即使"占領華爾街"運動沒有如同預期的形成為足以改變現有西方國家政治結構的力量的社會運動,其演變方式和透露出來的信息已經表明,未來的10年到20年時間將進入到全球性的政治體系變化和改革的時代中,并由此決定全球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分布。
中國經濟目前依靠主要依靠出口為主導的模式很可能將在未來的經濟戰爭中劣勢明顯。這種經濟結構的不平衡也是現在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爆發景融危機的根源之一,而占據著國際消費大頭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估計不會再扮演相同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必需要解決以內需完全替代出口。而要解決中國的內需問題,就必須改變現在國富民窮的局面,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調整必須優先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需求,因此,政改刻不容緩。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只有骨骼健全,血肉才能伸展協調,作為靈魂的文化才能強勢。中國只有先于西方發達國家完成自身的結構調整,真正從根系強健國脈,中華崛起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不至于再重蹈百年前屈辱被動地接受其他擁有先進政經體系國家的強制性文化輸入的覆轍。
“占領華爾街”四處蔓延
“占領華爾街”運動已經持續了約4周,而且仍在擴大。美國全國共有847個城市爆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這一事件甚至演變成"占領華盛頓"運動,上千名示威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游行,抗議大企業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和美國政府發動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要求美國政府將更多資源投到民生方面。示威者在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與保安人員發生沖突,保安人員使用辣椒水噴霧阻止示威者進入,場面一度極為混亂。游行者認為,在過去一二十年間,國民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到1%的人手中,而99%的普通人生活或許還比不上二三十年前,其中產業工人的境遇最為糟糕。
“占領華盛頓”是紐約“占領華爾街”運動開始后,美國民眾在華盛頓發起的運動。來自全國各地的示威者晝夜占據K街上的麥克弗森廣場與賓夕法尼亞大街上的自由廣場,要求將大企業的金錢影響趕出美國政治,要求政府停止戰爭、削減軍費、在民生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占領華爾街”甚至已經向歐洲蔓延。在英國倫敦,5000多人參加反對戰爭游行,而抗議失業的游行活動則在東約克郡舉行。據悉,近日倫敦還會出現類似抗議活動。另據荷蘭媒體報道,荷蘭的海牙和阿姆斯特丹也計劃在本月15日至16日進行示威活動。但"占領海牙"運動不僅只是針對金融系統,示威活動為各種觀點和利益團體提供了空間,包括經濟危機和利比亞的政治變革等各項話題。"占領華爾街"正四處蔓延,大有席卷整個西方之勢。
游行正逐漸成為社會運動
這場始于金融中心紐約、由數百人發起的小規模抗議行動,如今已逐漸成為席卷全美的群眾性社會運動。當地輿論分析認為,"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是美國民眾自發謀求更好生活的一次努力,也是草根階層試圖影響決策的一次重要嘗試。
“占領華爾街”的抗議者主要來自中下階層民眾,其中很多人都沒有工作。他們不僅抗議就業問題,而且抗議社會的不公。在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和丹佛等50多個大城市,示威者高舉的標語牌五花八門,訴求的內容多種多樣。另外,環保、人權等也是此次運動的訴求內容。很多人認為"美國夢"正在遠離美國本土,貪婪的大企業控制著政府,"民治"、"民享"變成"企業治"、"企業享",社會已經非常不公平。
自3年前華爾街因自身不負責任的行為釀成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對華爾街的非議和責難就從未平息。許多美國民眾認為,政府的救援讓華爾街并未因自身的貪婪而受到懲罰。如今,華爾街已恢復元氣,卻未能和普通民眾共度時艱,反而熱衷于內部分紅,這使得積蓄已久的民怨最終爆發。"占領華爾街"的直接導火索正是華爾街大銀行要向消費者收取更高的賬戶費用,從而轉嫁去年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給銀行帶來的成本負擔。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不斷蔓延,雖然與社交網絡有很大關系,很多參加者加入抗議是為了"跟風",但是能讓目標并不相同的人群走到一起,根本原因仍是普通美國民眾對國內經濟現狀的不滿。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失業率仍維持在9%以上,導致貧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與此同時,社會財富高度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有的美國人集中。有數據顯示,最富有的5%美國人擁有全國72%的財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必然導致社會矛盾深化。
讓美國民眾沮喪的是政治的現狀。奧巴馬政府曾承諾創造大量就業,但3年來并未兌現諾言。今年夏天,兩黨圍繞債務上限上演的"政治秀"讓美國民眾對政治現實更感悲哀。最新民調顯示,一向對美國政治制度引以為榮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正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隨著局勢的發展,"占領華爾街"運動下一步如何發展,能否為奧巴馬及民主黨所用,還存在很多變量,目前難以做出準確預測。分析認為,2008年大選中堅定支持奧巴馬的自由派在過去近3年里,在創造就業、國防、外交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對奧巴馬政府的表現不滿。一些自由派領導人擔心,"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一旦與奧巴馬走得太近,將可能臨近其消亡之時。
這與1930年代的那些示威活動相似,當時示威游行的導火索是失業,然後演變成蓬勃的工人運動。現在的情況與當時一樣,學生、知識分子和工會工人的目標基本一致,無非就是求一個好工作。政客運動壓力的變化便是一部美國社會及政治變遷的歷史。"在歐洲的情況可能更加嚴峻,那里的工人對自己的階級歸屬感到很自豪,一旦出現可能引發憤怒和抗議活動的事件,工人都清楚自己應該依靠哪一方。這對歐元危機下焦頭爛額的歐洲各國政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這個起因簡單要求樸實的"占領華爾街"活動,完全會因為勾起了美國人民的新仇舊恨而在這個世界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充滿變數的時代里,因為一些偶然因素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目前這場聲勢浩大的游行正逐漸成為一場社會運動,蔓延到社會結構性矛盾的方方面面,這是美國政府乃至西方政治結構體系所不能承受之重。
搶占世界格局變化的先機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觀認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政治屬于上層建筑,它根源于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并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因此,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是否先進,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直接影響到一國經濟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并決定了該國未來的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地位。
目前,由于國際環境的演變,各國現有實力對比、潛力預期導致的對國際權力、地位的需求產生的變化,正在瓦解原有國際秩序,新的國際格局正處于萌動期。由于全球一體化和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懼,推動新的國際格局形成并最終定型的主要力量將是以經濟實力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的互相權衡和制約行為。以戰爭來決定力量對比的可能性雖然有所提高,但爆發全球性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則大大降低。因此,傳統對抗下那種對資源的爭奪戰可能被利用科技手段搶先進行新能源的研究和發現的沖動所代替,而擁有優勢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將成為新國際格局下的規則制定者。由于抑制全球性大規模戰爭的力量的壯大,強權政治生存的空間將被壓縮,政治民主化和人權意識的新定義將會成為未來全球政治變革的主流。
目前看來,即使"占領華爾街"運動沒有如同預期的形成為足以改變現有西方國家政治結構的力量的社會運動,其演變方式和透露出來的信息已經表明,未來的10年到20年時間將進入到全球性的政治體系變化和改革的時代中,并由此決定全球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分布。
中國經濟目前依靠主要依靠出口為主導的模式很可能將在未來的經濟戰爭中劣勢明顯。這種經濟結構的不平衡也是現在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爆發景融危機的根源之一,而占據著國際消費大頭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估計不會再扮演相同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必需要解決以內需完全替代出口。而要解決中國的內需問題,就必須改變現在國富民窮的局面,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調整必須優先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需求,因此,政改刻不容緩。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只有骨骼健全,血肉才能伸展協調,作為靈魂的文化才能強勢。中國只有先于西方發達國家完成自身的結構調整,真正從根系強健國脈,中華崛起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不至于再重蹈百年前屈辱被動地接受其他擁有先進政經體系國家的強制性文化輸入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