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倒逼中國經濟轉型
2011-09-19 13:16:58 來源:亞博聯合咨詢上海經濟分析師 黃 崢
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狀態下,從中國自己內部發展的階段來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無論中國政府有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是否愿意,外力正倒逼中國經濟結構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生轉變……
全球化均衡化正進一步發展
目前的經濟危機下,正在發展的變化是全球制造業的發展,全球制造業發展重新變局非常厲害。經過這次危機后,全球化是在進一步發展,而不是倒退。現在發達經濟越來越多地走向高科技、高精尖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并且把重化工業、成套設備和資本密集型行業轉移到了新興經濟體,新興經濟在進一步擴大資本密集型行業同時把低技術制造業延伸到了發展中國家,五年前耐克鞋都在中國生產,今天耐克鞋全部在越南、泰國和印尼生產,整個產業鏈在變化過程中,新興經濟作為當中一環需要往上走,占有新的價值鏈、獲得更高的價值空間。同時也面臨如何將低檔次的制造業轉移出去,而不是死守這一塊。在全球制造業的重新變局中,重新定位自己,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不僅僅在于發達經濟體增長緩慢而新興經濟體增長較快。去年年底,第一次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體GDP總和占全球GDP的47.8%,這是第一次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能夠在全球經濟總體中比重達到一半對一半,其發展經濟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達到了70%,去年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對全球新增消費總量貢獻超過73%,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世界經濟增長重心已經從發達經濟移向了新興經濟。
增長重心的轉移并不僅僅在體現在GDP數字上,隨著新興經濟體在全球體系中地位的變化,世界需求結構、貿易結構、資本流動范式都會隨之變化。未來國際貿易重心將轉向南南貿易,而全球資本將更多地向新興經濟體流動。當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占全球經濟17.8%時,它只擁有全球金融資產的19%,錢總是跟著利潤、增長走,當整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時,我們可以看到大規模的資金離開發達經濟,流入新興經濟。這意味著真正的全球化正在形成。
國有經濟放大不利長遠發展
金融海嘯造成了兩點后果,一是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提升了很多,但另一方面是,中國整個經濟改革可能出現了不太順利的情況。整個金融海嘯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中國、美國、歐洲的公營經濟相對于私營經濟在放大,因為市場經濟不行,很多地方都要靠財政政策、靠貨幣政策,有人說現在美國搞社會主義比中國更厲害,但中國的情況也是,相比三年前,很多公立機構擁有的資源比民營擁有的相對多了一倍,這對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也對勢在必行的經濟轉型形成了挑戰。
事實上,國有經濟若良性發展則利國利民。因為良好的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既表現在數量上,又表現在質量上,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國有經濟的數量可以用絕對量和相對量這兩種變量來表述。國有經濟的絕對量是指國有經濟在產值、固定資本占有額、利稅額等方面的總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的絕對量必須保持上升趨勢,為增強國有經濟的整體實力提供堅實的基礎。國有經濟的相對量是指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或比重。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和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國有經濟的相對量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這種下降并不意味著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削弱。因為當前國有經濟相對量的下降和質量的提高是同步進行的。國有經濟的質量如何,在宏觀上表現為其布局和結構是否合理、優化,在微觀上表現為是否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從根本上講,國有經濟要增強控制力,不僅需要有一定的數量,而且需要有較高的質量,可以說提高質量是國有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
但目前可以看到,中國現在的能源效率是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八分之一,打個比方說,人家用一桶油生產的產值,我們要用八桶油去生產,如果中國人做“美國夢”,一個中國人和現在一個美國人使用的能源相等,那么全球的能源加起來只夠供應給中國人用的。對于很多資源的需求,不單是人數多少的問題,這已經是一個效率的問題,中國的國有企業獲得額外的政策支持過多、政企不分、以及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致使中國國有經濟的效率極其低下卻沒有改革的動力。
百姓收入決定經濟調整成敗
中國企業面臨最大變化是全球經濟格局根本變化,體現在增長重心從發達經濟移向了新興經濟、全球制造業發生重大變局、科技革命正在興起三個方面。全球經濟增長重心已從發達經濟體轉向新興經濟體,發達經濟體需求增長停滯不前,迫使中國必須改變原本以外需為主導的產業機構,充分發掘內需,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增長動力。結構性改革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需求,特別是出口的境外貿易需求不再強盛時,怎樣從內部的需求尋找,從內部的供給尋找發展動力來推動整個經濟增長,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內需主導的核心問題是老百姓有錢了才能消費,這樣才能走向消費主導,而為了使老百姓有更高的收入,判斷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敗,歸根到底是看老百姓收入是否增加,直接工資所得是否增加,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轉向內需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全球化的格局之中,中國經濟結構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在全球格局下中國尋找全球戰略定位必然的結果和出路,只有這樣才能在根本上使得整個產業利潤空間提高,使得就業人員收入提高,也才能從根本上使整個經濟模式從外需追求走上內需主導。
外力倒逼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在2011夏季達沃斯年會上調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跟隨西方需求起舞的歷史:“西方需要鞋,于是我們發展了制鞋工業,西方需要電冰箱,于是我們發展了白色家電業,現在西方的需要沒有了,‘跟誰走’成為一個新問題。”發達經濟體擁有10億人口,而新興經濟是30億人口,這10億人口有比較低的增長,或者是沒有增長,它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基本不變,它對全球消費需求的總量在縮小;但30億人口的人均收入在不斷增長,所以它對全球需求的影響是巨大的。事實上,這也顯示出當今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即當出口的境外貿易需求不再強盛時,必須從內部的供給尋找發展動力來推動整個經濟增長。世界經濟的增長重心已經轉移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由這提出的巨大挑戰在于,新興經濟體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由發達國家需求引導自身的產業發展節奏。中國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挑戰,在于必須更快地解決自身原有的問題。金融危機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但國內金融改革則顯得相對滯后,外部環境的變化正倒逼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
全球經濟結構變化對企業經營帶來巨大影響。包括勞動力價格、原材料價格、利息成本等多項企業成本都在明顯上升,這在歷史進程中是必然的。與其與必然上升的成本苦苦搏斗,企業更應該拓展視野,向新的“藍海”中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更多地去想如何用“開放的、系統性的創新”來面對目前的危機。
中國制造業過去幾年往高端走得非常厲害,中國的挖掘機、中國的公路設備、中國的新能源設備、中國的造船業、中國的醫療設備都走得很快,客觀上來講,中國的高速鐵路技術也走得很快,中國向資本密集型的行業走得也非???。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無論是出于政治上維穩的需要來提高民生,還是出于國際市場的轉變需要拉動內需,對內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新形勢下的根本支撐點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簡單看來,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狀態下,從中國自己內部發展的階段來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無論中國政府有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是否愿意,外力正倒逼中國經濟結構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生轉變。
全球化均衡化正進一步發展
目前的經濟危機下,正在發展的變化是全球制造業的發展,全球制造業發展重新變局非常厲害。經過這次危機后,全球化是在進一步發展,而不是倒退。現在發達經濟越來越多地走向高科技、高精尖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并且把重化工業、成套設備和資本密集型行業轉移到了新興經濟體,新興經濟在進一步擴大資本密集型行業同時把低技術制造業延伸到了發展中國家,五年前耐克鞋都在中國生產,今天耐克鞋全部在越南、泰國和印尼生產,整個產業鏈在變化過程中,新興經濟作為當中一環需要往上走,占有新的價值鏈、獲得更高的價值空間。同時也面臨如何將低檔次的制造業轉移出去,而不是死守這一塊。在全球制造業的重新變局中,重新定位自己,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不僅僅在于發達經濟體增長緩慢而新興經濟體增長較快。去年年底,第一次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體GDP總和占全球GDP的47.8%,這是第一次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能夠在全球經濟總體中比重達到一半對一半,其發展經濟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達到了70%,去年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對全球新增消費總量貢獻超過73%,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世界經濟增長重心已經從發達經濟移向了新興經濟。
增長重心的轉移并不僅僅在體現在GDP數字上,隨著新興經濟體在全球體系中地位的變化,世界需求結構、貿易結構、資本流動范式都會隨之變化。未來國際貿易重心將轉向南南貿易,而全球資本將更多地向新興經濟體流動。當新興經濟和發展中經濟占全球經濟17.8%時,它只擁有全球金融資產的19%,錢總是跟著利潤、增長走,當整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時,我們可以看到大規模的資金離開發達經濟,流入新興經濟。這意味著真正的全球化正在形成。
國有經濟放大不利長遠發展
金融海嘯造成了兩點后果,一是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提升了很多,但另一方面是,中國整個經濟改革可能出現了不太順利的情況。整個金融海嘯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中國、美國、歐洲的公營經濟相對于私營經濟在放大,因為市場經濟不行,很多地方都要靠財政政策、靠貨幣政策,有人說現在美國搞社會主義比中國更厲害,但中國的情況也是,相比三年前,很多公立機構擁有的資源比民營擁有的相對多了一倍,這對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也對勢在必行的經濟轉型形成了挑戰。
事實上,國有經濟若良性發展則利國利民。因為良好的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既表現在數量上,又表現在質量上,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國有經濟的數量可以用絕對量和相對量這兩種變量來表述。國有經濟的絕對量是指國有經濟在產值、固定資本占有額、利稅額等方面的總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的絕對量必須保持上升趨勢,為增強國有經濟的整體實力提供堅實的基礎。國有經濟的相對量是指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或比重。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和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國有經濟的相對量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這種下降并不意味著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削弱。因為當前國有經濟相對量的下降和質量的提高是同步進行的。國有經濟的質量如何,在宏觀上表現為其布局和結構是否合理、優化,在微觀上表現為是否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從根本上講,國有經濟要增強控制力,不僅需要有一定的數量,而且需要有較高的質量,可以說提高質量是國有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
但目前可以看到,中國現在的能源效率是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八分之一,打個比方說,人家用一桶油生產的產值,我們要用八桶油去生產,如果中國人做“美國夢”,一個中國人和現在一個美國人使用的能源相等,那么全球的能源加起來只夠供應給中國人用的。對于很多資源的需求,不單是人數多少的問題,這已經是一個效率的問題,中國的國有企業獲得額外的政策支持過多、政企不分、以及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致使中國國有經濟的效率極其低下卻沒有改革的動力。
百姓收入決定經濟調整成敗
中國企業面臨最大變化是全球經濟格局根本變化,體現在增長重心從發達經濟移向了新興經濟、全球制造業發生重大變局、科技革命正在興起三個方面。全球經濟增長重心已從發達經濟體轉向新興經濟體,發達經濟體需求增長停滯不前,迫使中國必須改變原本以外需為主導的產業機構,充分發掘內需,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增長動力。結構性改革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需求,特別是出口的境外貿易需求不再強盛時,怎樣從內部的需求尋找,從內部的供給尋找發展動力來推動整個經濟增長,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內需主導的核心問題是老百姓有錢了才能消費,這樣才能走向消費主導,而為了使老百姓有更高的收入,判斷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敗,歸根到底是看老百姓收入是否增加,直接工資所得是否增加,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轉向內需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全球化的格局之中,中國經濟結構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在全球格局下中國尋找全球戰略定位必然的結果和出路,只有這樣才能在根本上使得整個產業利潤空間提高,使得就業人員收入提高,也才能從根本上使整個經濟模式從外需追求走上內需主導。
外力倒逼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在2011夏季達沃斯年會上調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跟隨西方需求起舞的歷史:“西方需要鞋,于是我們發展了制鞋工業,西方需要電冰箱,于是我們發展了白色家電業,現在西方的需要沒有了,‘跟誰走’成為一個新問題。”發達經濟體擁有10億人口,而新興經濟是30億人口,這10億人口有比較低的增長,或者是沒有增長,它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基本不變,它對全球消費需求的總量在縮小;但30億人口的人均收入在不斷增長,所以它對全球需求的影響是巨大的。事實上,這也顯示出當今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即當出口的境外貿易需求不再強盛時,必須從內部的供給尋找發展動力來推動整個經濟增長。世界經濟的增長重心已經轉移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由這提出的巨大挑戰在于,新興經濟體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由發達國家需求引導自身的產業發展節奏。中國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挑戰,在于必須更快地解決自身原有的問題。金融危機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但國內金融改革則顯得相對滯后,外部環境的變化正倒逼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
全球經濟結構變化對企業經營帶來巨大影響。包括勞動力價格、原材料價格、利息成本等多項企業成本都在明顯上升,這在歷史進程中是必然的。與其與必然上升的成本苦苦搏斗,企業更應該拓展視野,向新的“藍海”中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更多地去想如何用“開放的、系統性的創新”來面對目前的危機。
中國制造業過去幾年往高端走得非常厲害,中國的挖掘機、中國的公路設備、中國的新能源設備、中國的造船業、中國的醫療設備都走得很快,客觀上來講,中國的高速鐵路技術也走得很快,中國向資本密集型的行業走得也非???。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無論是出于政治上維穩的需要來提高民生,還是出于國際市場的轉變需要拉動內需,對內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新形勢下的根本支撐點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簡單看來,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狀態下,從中國自己內部發展的階段來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無論中國政府有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是否愿意,外力正倒逼中國經濟結構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