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碳稅”懲罰海外投資者損人不利己
2011-07-27 14:00:56 來源:亞太博宇
根據澳大利亞政府近期公布的"碳稅"計劃細節,碳排放價格確定為每噸23澳元(約合25.07美元),定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其征收范圍涉及約500家企業。這其中不乏在澳投資和經營的中資企業。至此,飽受爭議的"碳稅"計劃似乎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地步。分析認為,如果澳大利亞相關部門不考慮相關中資企業的特殊情況和合理訴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推行"碳稅",可能給相關項目、尤其是磁鐵礦項目帶來嚴重影響,并對當地投資、貿易和就業等諸多領域造成沖擊。據了解,目前不少中國鋼廠已在澳投資或興建磁鐵礦項目。較之可直接開采出口的赤鐵礦,磁鐵礦投入高、利潤空間小,如果再加上"碳稅"負擔,無疑會進一步加大投資風險,拉長投資回報周期,嚴重損害競爭力。另外,著眼減排之際,"碳稅"決策者理應看到,磁鐵礦本身的建設和運營將給澳大利亞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和社會財富。磁鐵礦的開發將使目前澳鐵礦儲量提升34%,這將幫助擴大澳出口鐵礦產品的種類,進而增加其國際市場份額,同時為政府帶來大量稅收。由此可見,不論從減排措施的公允性,還是從社會經濟層面考慮,澳方在制定"碳稅"政策過程中,均應對磁鐵礦項目給予適當關注和補貼。自今年2月"碳稅"改革動議出爐以來,澳聯邦官員多次表示,"碳稅"公平合理,且不會威脅工人生計;如果澳大利亞不實行"碳稅",將損害國際信譽。然而,如果"碳稅"缺乏全球視野,抹殺磁鐵礦等項目的減排特性,又何談"公平合理"?如果"碳稅"導致相關中資企業遭受不公待遇,并造成大量失業,又何談"工人生計"?澳方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市場是支撐澳經濟強勁增長的重要基礎,中國投資是促進澳相關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唯有及時回應中資企業的基本關切,消減改革動議給投資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才能避免改革未動、人心浮動的局面,才能促進中澳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