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因失信損失慘重保理業或成突破口
2011-05-06 11:09:33 來源:亞太博宇
據統計,我國企業壞賬率已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而相比較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0.25%至0.5%;我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我國企業對未來付款表現缺乏信心,近33.3%的企業預計情況將"永不會改善";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而在征信成本太高,失信又幾乎沒什么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巨額的信用成本,如同扼住企業喉嚨的那只手,在殘酷地剝奪著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本就狹小的生存空間。而企業屢屢缺失信用的原因在于,一是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二是企業信用的法律約束和保障機制乏力;三是企業信用的法律約束和保障機制乏力;四是信用中介服務十分落后;五是地方保護主義和部分官員不正確的政績意識。我們認為,改變企業失信現狀,從根源上還得是企業重拾傳統文化,流淌"道德的血液"。此外,保理業的發展或可成為國內信用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突破口。不過,就國內2006年剛起步的信用保理行業為例,與國外已經發展了50多年的保理業相比,還處于幼稚初級的階段。目前國內保理公司約有25家,其中超過一半是外資公司,且絕大多數保理公司只做國際貿易保理業務,真正做內貿保理的只有1-2家,而國際上保理公司內貿保理業務的比重可以達到70%-80%。而且,目前國內的保理行業還沒有行業規范,配套的法律體系也不健全。因此,還需政府把信用系統建設提上日程,制定相關法規,扶持國內保理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