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建設,要補償失去的五年
2011-01-04 11:26:56 來源:文/亞博聯合咨詢
"十二五"水電開工目標將上調。國家對水電開發支持力度將加碼。到2020年,水電投產目標從原來初步確定的3.8億千瓦提升到約4.3億千瓦,"十二五"期間水電開工規劃目標可能隨之上調5000萬千瓦。調整后的"十二五"水電開工目標已經上報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十二五"常規水電開工目標從6300萬千瓦上調到83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開工目標從5000萬千瓦上調到8000萬千瓦,共上調5000萬千瓦。
10年電源發展優化布局
未來十年和長遠發展戰略,中國電源發展將堅持優先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大力發展核電、積極推進新能源發電、適度發展天然氣集中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的方針。
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中國煤電基地煤電機組發電成本最低;核電發電成本其次,略低于負荷中心煤電機組發電成本;目前水電發電成本較低,考慮水電保護生態環境、安置移民等方面投資增加及輸電費用提高等因素,水電成本接近或略高于負荷中心煤電成本;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天然氣等發電成本遠高于煤電、核電和水電。
中電聯表示,今后要繼續加快開發、盡早開發完畢開發程度較高的長江上游、烏江、南盤江紅水河、黃河中上游及其北干流、湘西、閩浙贛和東北等7個水電基地,重點布局開發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黃河上游干流、雅魯藏布江等水電基地。重視境外水電資源開發利用,重點開發緬甸伊江上游水電基地。到2015年全國常規水電裝機預計達到2.84億千瓦左右,水電開發程度達到71%左右,其中東部和中部水電基本開發完畢,西部水電開發程度在54%左右。到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預計達到3.3億千瓦左右,全國水電開發程度為82%,其中西部水電開發程度達到67%。
同時,優化發展煤電要推行煤電一體化開發,加快建設大型煤電基地;鼓勵發展熱電聯產;推進煤電綠色開發。以開發煤電基地為中心,重點建設山西、陜北、寧東、準格爾、鄂爾多斯、錫盟、呼盟、霍林河、寶清、哈密、準東、伊犁、淮南、彬長、隴東、貴州等16個大型煤電基地。規劃2015年煤電裝機達到9.33億千瓦。規劃2020年煤電裝機達到11.6億千瓦。
此外,規劃2015年中國核電裝機4294萬千瓦,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區,2011年開工建設中國首個內陸核電,力爭2015年投產首臺機組;2020年達到9000萬千瓦、力爭達到1億千瓦。
水電造成的環保問題多
環保部近期在處理一個水域因水電開發而造成的水污染問題,結果發現,由于水流減緩和富營養化,該水域"水白菜瘋長,水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電開發還帶來了移民后移,地質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等問題,其損失都十分巨大。
事實上,對于水電建設是否破壞環境的爭論已經延續多年。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水電大壩建設就開始趨緩,到了1998年,世界水壩委員會經過兩年集中調查之后發表了《水壩與發展》報告,提出水壩對于環境的破壞令人難以接受的結論。這份報告后來也成為了許多環保人士的共識。與此同時,水電的負面作用被反壩者夸大了,強大的反壩輿論,使得"十一五"規劃中的水電工程,最終只完成了1/3。而此次水利部門提交1.63億千瓦的新增目標更多的是要為"十一五"補課。
支持者表示,水庫水質降低,絕不是水庫本身污染了水體,而是水庫對水體的要求高于河流。既然污染來自于岸上的排污,就不應當簡單地認為是水電建設造成了河流污染,反而更能借此形成"倒逼"機制,嚴控流域中的排污現象,改善水質,因為,凡是建設了水庫的地方,都不再容許有人想把河流當作下水道使用,任意排放污水。所謂的倒逼機制,譬如長江三峽淤積了大量小礫石,靠水庫排沙系統是沖不掉的,會逐步堆積在水庫里,為了保持庫容,減少淤積,解決辦法就只能是在上游再建一個水壩,最后一級一級地往上建,直到所有的河流都隔斷,全部修建水庫,這種下游倒逼上游建水庫的機制,最后也無法解決問題。
著名環保人士于曉剛表示,盡管水電界宣稱中國水電技術非常成熟,但泥沙淤積問題是水電無法解決的重大難題之一。
水質污染不僅僅來源于水體自凈能力的降低,水庫本身因生物腐爛也產生沼氣污染,在某些熱帶國家,類似的水電污染排放并不亞于火電站。大壩對環境破壞的污染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庫區水質,水電對庫區的生物多樣性、下游的濕地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而且由于庫區居民被后移安置,不得不上山毀林開墾新田,更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水質污染、沼氣排放、生態多樣性危機、濕地消失、泥沙淤積、地震威脅等接踵而至的環保問題似乎已經足夠將水電擠出清潔能源的行列。
環保聲音無足夠的權利
一直以來,我國的決策層對待水電的態度相當謹慎。早在2008年度國家提出4萬億振興計劃時,首批投資中電力行業核準投資逾千億元,其中955億元用于廣東陽江核電工程和浙江秦山核電廠擴建工程。此外,國家投資40億元財政資金用于支持農村電網完善和城市電網改造,而水電未被納入其中。
而在2009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當天,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其中對"水電"并未著墨。此后在時任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的向巴平措等人大代表的建議下,修改后的政府工作報告表述調整為"積極發展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自此,我國的水電項目逐步升溫。今年下半年以來,以金沙江龍開口和魯地拉為代表的水壩工程陸續通過環評開工,而這兩項工程曾在2009年6月被環保部強力叫停。當時環保部給出的理由是,這兩項分別屬于華能、華電集團的工程在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的情況下,擅自進行大江截留,對金沙江中游生態影響較大。
這兩項工程的重啟意味著環保部原來的叫停動作被自己逆轉。同時,同樣因"未批先建"暫停多年的金安橋水電站也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核準。水電工程紛紛由"違規"轉為"合法"。
今年8月,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中國承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15%的目標當中,有9%要靠水電,大大高于核能的4%,在可用的4億千瓦水力資源中,有3.8億千瓦必須得到開發。在能源中長期規劃中應該突出水電的戰略地位。而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對于水電也明確使用了"積極發展"一詞。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大規模上馬水電工程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在"十二五"期間,絕大多數水電工程都將會在西南流域上馬。而另一方面,正是西南地區脆弱的生態、頻發的地質災害,使得幾乎每個大型水電站的上馬都面臨著巨大的反對聲浪。過去我們在地質條件最好的地方都興建了水壩,而現在只能在地質條件最差、地震風險最大的西南山地來建水壩。環保人士表示,"盡管水利部門有足夠大的權力影響決策,但如果他們使用漏洞百出的話語,最終還是要崩潰。"
碳排壓力倒逼水電提速
有人認為,水電的發電量并非目前的太陽能、風能所能比擬。當初叫停了金沙江的工程,損失的電量相當于這幾年的太陽能、風能項目都白建了。在減排壓力下,現在也沒有別的便宜能源可以代替水電。在我看來,是目光較為短淺緣故。因為,從發展角度來看,二者根本不具備可比性,何況,水電建設本身給多樣化的生態以及社會民生造成的影響不可預期。
事實上,我們不僅僅需要解決能源硬件供應的問題,對于能源政策和管理為主的軟件供應更值得重視。在德國和美國等國家的太陽能小區里,鼓勵居民在家里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并給予資金支持,用不完的電力還能夠上電網出售。但在我們國家,要將居民自產的電賣給供電方,這有可能嗎?在供電政策方面,國家沒有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居民利益進行很多的調整,更多的是受到水電企業利益左右。在軟件建設方面我們存在巨大差距。
實際上能源應該是多方面供給的,而不應該由國家來認定,我們就集中發展水電或者核電,其他的解決辦法都邊緣化。這就造成我們在不斷犧牲生態來換取能源。
雖然,在碳排壓力下,對于能源供應一下子找不到方便的辦法,這是增加水電項目的原因。但是,應當注意中國的環境問題是復合性的、高度綜合性的,除氣候變化外,還有別的問題。加上西南地區的地質與生態非常脆弱,絕不能掉以輕心。應充分考慮利弊與利益各方的意見,進行冷靜客觀的權衡,才能做出有遠見的決策。
鄭易生同時認為,能源政策是氣候政策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氣候政策就等同于能源政策。更加全面的政策(包括環境、能源、其他資源、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政策綜合)向可持續的增長方式的深刻轉變才是根本出路。
要補償"失去的五年"
中國水電開發將"加速跑",有望在未來十年裝機容量翻一番。截至2009年底國家核準水電站有11座,僅占中國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中列舉了重點開工的水電站的27.1%。按照初步規劃,2015年中國水電發展目標3.10億千瓦(抽水蓄能電站0.30億千瓦),2020年3.80億千瓦(抽水蓄能電站0.50億千瓦)。而預計到2010年年底,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僅為2.07億千瓦,因水電站建設一般有五年左右的周期,因此,要實現2010年3.8億千瓦裝機容量目標,則意味著,"十二五"要實現新增0.73億千瓦的水電投產目標,和0.7億千瓦的開工目標。為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目標,中國將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的發展規劃目標。2009年,我國電力主要由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其比重公別為75%、22%、1%、2%。
由于風電受自然條件影響,其發電能力有限,最能有效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的是水電和核電,但核電已于2010年初制訂了10年容量翻八倍的計劃,各方面條件使得核電規模不可能再擴大,因此發展水電成了最后的選擇。按消耗算下來,水電大約在2020年實現年供電1.3萬億千瓦,而2010年大約是6000億千瓦。根據消耗電量與裝機容量的轉換,為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15%的目標,2020年水電裝機容量必須達到3.5億千瓦。
按當前水電前期工作進展不容樂觀,需要加大水電前期工作的力度。2009年中國水電構成為:抽水蓄能電站1454萬千瓦,常規水電18225萬千瓦,其中小水電5512萬千瓦。根據目前在建水電站工程進度情況進行初步統計,預計2010年我國常規水電投產規模達到2.07億千瓦。
雖然目前中國在建水電項目約5617萬千瓦,約有5000萬千瓦左右能在2015年前投產,屆時中國水電將達到2.46億千瓦,通過努力可達到"十一五"規劃目標。但中國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中列舉了重點開工的水電站有33座,裝機容量7402.1萬千瓦。截至2009年底國家核準水電站有11座,裝機容量2003萬千瓦,核準開工水電站個數占所列個數的比例僅為33.3%,裝機容量所占比例僅為27.1%。
大多數專家表示,"十一五"水電發展的滯后引人擔憂,水力作為中國的優勢能源,存在被浪費的風險,我國水力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理論蘊藏量為6.74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為5.42億千瓦,經濟可開發量為4.02億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