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走向精神生產
2010-12-27 14:59:56 來源:亞太博宇
未來十年應是消費黃金期
中國GDP 在2005 年超過英國、2007 年超過德國、2010 年超過日本,標準渣打銀行估計在2020 年超過美國,理由是過去十年中國以年率10.3%上升、美國只有1.8%,未來十年中國GDP增長率仍高達8%。高盛估計需時久一點要到2027年,中國GDP 才超過美國,2030 年占全球GDP24%(今年占9%),即重返工業革命前水平。標準渣打認為如計算人民幣未來可升值25%,中國應有能力在2020 年超過美國。
到底何時中國GDP 超過美國并不重要,重要是未來10 年是屬于中國的。未來中國私人消費漸占GDP三分二、政府活動只占GDP 三分一,來自出口所占GDP 比重則迅速下降。
2010 年中國消費者花掉兩萬億美元,中國制造業漸由出口為主,改為內需為主,反之美國為負債不斷上升而煩腦(目前標普500 大企業純利64%來自美國以外地區)。未來大方向是投資中國、投資中國私營企業。摩根史丹利已投資3.17 億美元、T Rowe Price 1.07 億零美元、富達投資1.08 億美元入中國,過去兩年每年回報高達50%,例如百度在過去兩年股價上升327%跑贏谷歌。德銀則看好中國能源節省及環保行業,今年10 月中央政府宣布上述為七大策略性扶助工業中排第一位,十二五規劃及十三五規劃后中國可減少入口能源15%,以達致2020 年減碳排放40%-45%。上述行業包括廢熱回收、LED、地熱開發、節能材料及效率提升,未來10 年應向中國中西部進軍,例如成都、武漢及重慶。
未來十年應是中國消費黃金期,同期GDP 增長率則有所放緩;未來十年中國消費不但強勁增長,同時消費結構出現重大改變。理由一、GDP 仍保持較高增長。二、工資大幅上升。三、服務業迅速發展。四、政府公共開支大增。五、社會收入再分配。六、人口老化。七、城市化。八、儲蓄率降低。
城鄉消費升級驅動力強勁
城市化進程持續進行
2010年以來,我國的消費者信心和居民收入增速觸底反彈。前9個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300元,同比增速10.5%;前10個月,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更是高達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8.3%,明顯快于2000年以來約15%的平均增速。此外,受經濟景氣和流動性驅動等因素影響,我國物價不僅迅速擺脫了去年中期的負增長,近幾個月更是開始加速上揚。11月份CPI同比增長5.1%,糧棉油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和以之為原料的下游產品都呈現普漲態勢。
在通脹預期業已形成的背景下,各類中高端消費品的價格也都開始上漲。在收入提升和消費升級日益深入人心的作用下,全國范圍內中高端消費品呈現持續旺銷和價格上漲的現象。如高端白酒價格堅挺和游艇產品供不應求,一線城市茅臺酒的零售價格已突破千元,高端家紡產品也在棉花價格壓力驅動下整體漲價近20%??梢灶A見,在一致通脹預期下,消費品特別是具有品牌化、高端化等消費升級特征的品種有望保持量價同步增長的態勢,從而會以超過中低端消費品的速度增長,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也會因此呈現穩步下降態勢。
經過改革開放多年來發展,我國目前城市化率已達到46.6%,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70%以上,或城鄉差距很小。未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進入第二個高速發展期,預計將以每年不少于1%的速度增長。未來3年內,城市化率將突破50%,到本世紀中葉有望達到75%的水平。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的集約促進作用有目共睹,集中的城市生活方式不僅有利于各種資源的配置,更對新入城農民的觀念形成更新。其在具備消費能力之后,消費觀念向城市消費人群靠攏,從而為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奠定更堅實基礎。
城鄉差距彌合賦予消費升級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均出現了持續大幅增長。但由于城市在經濟發展初期具備先天優勢,城市居民的年均收入增長(13.9%),快于農村居民(12.9%)。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是農村居民5153元的3.33倍,高于1978年時的2.57。從發達國家經驗和國家政策導向來看,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是大勢所趨。農村居民占我國人口一半多,其整體消費水準和城市人口差距明顯,很多處于小康的初級階段。城市生活的示范效應,將引領農村居民進行第一輪消費升級,諸如品牌化的家電、食品飲料、服裝、家紡、消費類電子等在城市里已經普及率很高的消費將在新農村大有可為。
從戶均電器擁有量和酒類乳類等人均消費量來看,我國城鄉整體消費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我們認為,未來城市和農村將對消費升級呈現不同的演繹: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大眾消費品需求已基本滿足,消費品將向著高端化、享受型的方向發展;在家電下鄉等政策刺激下,農村居民則沿著城市居民走過路徑完成初次的消費升級。在此過程中,如家電、啤酒等品牌大眾消費品存在大的機遇。
消費升級需滿足公眾期待
資本市場總是有著靈敏的嗅覺,自去年以來,伴隨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出臺,消費升級,已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的概念。
如果說不斷增長的居民收入和日益完善的保障制度,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那么不斷培育新的消費業態,促進消費升級,就是要讓老百姓有錢想花、舍得花。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經常表述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
因此,如何刺激消費升級,不僅關乎經濟指數,也連著“幸福指數”。
公共產品急需升級
近期農產品價格漲聲一片,農民增收有望,加上家電下鄉、建材下鄉等一系列刺激消費舉措,農村消費市場如火如荼。消費升級成為顯著特點:農村消費不再限于以前的衣食改善型,而升級轉向購買家電、家庭裝修等享受型升級。有政協委員就此指出,農村的消費環境還不足以適應消費升級,如農村用電負荷過低、交通不便和商品分銷渠道不足、故障消費品維修退換等,農村升級消費品購買、使用和售后服務環境都亟待改善。
我們已經從以溫飽為目標的生存階段,開始進入到以人的自身發展為目標的發展性新階段。以人的自身發展為基本需求,成為社會消費的最基礎的部分。
而恰恰是這個最基礎的部分,由于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并不能得到更高質量的滿足。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是什么?過去是生產品短缺,今天我們面對的是公共產品短缺。正是由于公共產品缺乏,社會難題層出不窮:入園難、上學難、看病難……在我們看來,當公共產品短缺成為社會突出矛盾,增長“一俊難遮百丑”已成為歷史。能不能釋放以公共產品短缺帶來的社會需求,對發展方向轉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因此,“十二五”期間,推動公共產品短缺背景下的改革應成為一個重要的著力點。最重要的,一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大局出發,初步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格局;二是在此基礎上,應當放開教育、醫療等中高要素市場。
文化消費潛力巨大
文化消費不應該成為奢侈消費,本來就應走平民化的路子!要讓文化消費真正熱起來,就要降低“身價”,讓價格貼近公眾。有關方面要出臺價格指導政策,降低電影、舞臺藝術精品?。ü潱┠垦莩銎眱r,使普通百姓都有消費能力,能夠看得起,以此擴大演出市場、增加票房收入。
目前,文化消費有出現萎縮現象。數據顯示,2000—2008年,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比例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城鎮居民支出由2000年的13.4%降到2008年的12.1%,農村由2000年的11.8%降到2008年的8.5%。
如果我們的政策一味放在刺激物質產品的需求上,不僅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可能還會由此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風險、社會矛盾。更重要的是,我們很難贏取消費格局和結構大的變化。
積極培育消費新業態
近日,一項調查顯示,企業家對“未來5年消費結構升級會使需求顯著提升的行業”的判斷,按照選擇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服務”(75.2%)、“旅游”(60.2%)、“教育、培訓”(51.7%)
這樣的調查結果,一定是全國政協委員朱樹豪所樂見的。近年來,朱樹豪一直倡導“小康消費”的概念。他對這個概念的定義是:實物消費比例下降,服務消費比例上升;越來越多的增長收入用于購買發展型和享受型服務產品,特別是購買精神消費類的服務和產品。
有鑒于此,朱樹豪提出了一個“全民休閑計劃”,建議各地重點扶持和發展危機抵御力強、行業帶動面廣、民眾參與度高、具有品牌效益的大型旅游休閑項目。
九三學社中央近兩年則把目光放在了生態旅游上,經過數次調研,他們向有關部門提出扶持生態旅游的8項建議,如國家對旅游產業的扶持政策要向生態旅游傾斜,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鼓勵發展度假型、探險型、觀光型、科考型多種形式的生態旅游,強化其富民作用;探索建立碳匯景區與碳排放地的碳交易機制,使生態旅游能夠持續發展;建立生態旅游發展基金,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鼓勵景區使用環保節能技術,支持綠色企業的創辦與經營等等。
多樣化需求,需要多樣化的服務。對于政府來說,從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出發,獨具慧眼地發現、扶持新業態,對于增強當地經濟活力不無裨益。對此,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導向作用,大力發展包括家政、社會化養老和旅游、健身、非學歷教育等服務消費,積極發展網上購物、數字娛樂等新型消費業態。
精神產品消費超越人本身
亞當?斯密在創作《國富論》的同時,還寫了一本《道德情操論》。記得稍早些時候,溫總理曾特別提到過斯密的這本不談經濟的書,提醒國人注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約束。
從理論上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經濟運行沒有道德的約束,那人類對于財富的瘋狂追求勢必毀滅人類自身。我們認為,“人”之所以稱之為“人”,除了其有強大的物質創造能力之外,還在于有強大的精神生產和消費能力,并且這種精神生產和消費是超越于物質生產和消費之上的。精神生產和消費既是保證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和消費所必需的重要條件,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顯著標志。因此,在全球后金融危機時代,人類除了致力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實現全球新一輪經濟增長之外,更要注重精神生產和消費。換言之,精神生產和消費,應是人類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實現自身生產和消費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相對于“衣食住行”等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產品生產和消費,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是人類生產和消費的高級形態。人類通過對于藝術、文化產品的消費,獲取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精神產品的生產主要通過腦力勞動,精神產品的消費主要通過視、聽等感覺器官來消費由人類大腦所創造的使人愉悅或精神修養得到提高的精神產品,而不是消費精神產品所依附的自然物本身。
鑒于人類工業文明階段生產發展所面臨的自然資源剛性約束,為了保持人類生產的持續發展,就必須在生產要素上尋求新的可替代自然資源的生產要素,從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技術上通過可用于替代石油等傳統能源的新動力能源革命,進行可用于替代鋼鐵、有色等傳統材料的新材料產業革命;二是通過更多體現技術發展和人類社會活動本身的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由于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主要通過人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瓶頸約束,從而確保人類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們看來,通過適當的精神生產和消費,能提高市場主體的道德情操,使社會生產以切實滿足社會需要、促進人類持續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氛圍中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環境污染,減少假冒偽劣以及有毒產品的生產,確保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通過適度的精神生產和消費,也確保社會分配秩序的公平、公正,比如通過第三方捐贈等方式,平抑社會收入差距,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協調發展。通過適當的精神生產和消費,還能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管理部門和個人正確地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而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超越了人類生命存在的本身,是人類通過物質生產和消費,滿足自身生存之后,實現生命存在形式價值升華的必然結果。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一方面可以突破人類對于物質需求的生理界限,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另一方面,在以資源貨幣化為主要表現形態的工業化階段,發展以品牌、文化、藝術作為主要載體的精神生產和消費,這也是人類由工業化產品生產和消費向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過渡升級的必然選擇,在保證人類正常物質生產和消費的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精神生活的發展和提高。
在以自然資源消耗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階段,由于全球各國在資源、技術、勞動、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分布上的不均等,一些發達國家通過擄奪不發達國家的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實現了自身財富的快速增值,這一方面造成了國家之間貧富差距過大,社會矛盾突出的局面;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對于自然資源的爭奪也會導致各類糾紛乃至動用戰爭手段。在自然資源瓶頸約束越來越強的條件下,如果人類無法實現由物質產品生產和消費向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過渡升級,那么,發達國家對于物質的盲目追求必將導致各國之間貧富差距繼續擴大,最終引發全球沖突乃至戰爭,相反,如果人類在物質生產得到極大發展的條件下,高度重視精神生產和消費,并順利地實現由物質生產和消費向精神生產和消費的過渡和升級,那么,一些生產力發達國家就有可能通過品牌、藝術、文化等精神生產和消費的方式,實現自身生產和消費的跨越式發展。一旦發達國家順利地實現了由物質生產和消費向精神生產和消費的升級,通過精神生產和消費產業的發展,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可以在產業上形成互補,一方面,不發達國家天然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可以作為發達國家精神生產、消費的原料和對象;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先進的物質生產能力可以幫助不發達國家獲得物質上的生存滿足,并最終實現由物質生產和消費向精神生產和消費的升級過渡,以達到實現全人類共同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
我們深信,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東北亞出現的就不會是頻繁的軍演炮火,而是人類和平的禮花;游弋在三大洋的,也就不會是咄咄逼人的航母,而是在海闊天空中漫步的游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