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形成大國優勢
2010-02-11 11:39:59
中國的經濟崛起已在規模擴張上取得突破,下一步是要在質素上追趕先進。與此同時,巨大的規模已足以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必須客觀務實地評估經濟質與量在提升中的關系。
■經濟量大帶來好處
在追趕先進中先量后質是正常甚至是必然的路徑,日本以至韓、臺等新興經濟均曾有此經歷,中國作為地廣人多的大國更將如此。在目前形勢下,一方面應充分發揮由量大帶來的大國優勢,另一方面則要更多注重加快質的提升。同時更要實事求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質素較先進國為低乃國情之反映,且質的提升有個過程,現代化不可能朝發夕至。在這過程中若能善加利用后發優勢,將可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維持高速發展。事實上中國在質的提升上已屢見突破,尤其近10年間在諸如航天、軍工、新能源、高速公路及鐵路等領域,追趕先進的高速度每令西方震驚。
在現發展階段,中國必須善用大國優勢:(一)作為主要甚至最大生產者及需求者,必有較大的市場勢力(market power)及議價能力。(二)規模經濟及范疇經濟舉世無匹。中國人口比歐美日等發達國的總和還多很多,單是內需市場便可帶來巨大的降價潛力。(三)量大可帶來更廣闊的發展基礎,有利提升質素。(四)超大規模的人才及企業匯聚,會帶來巨大的多樣性,有利提高競爭強度而增加效益,也有利于仔細分工和開創更多的商業模式。(五)龐大的資金、物資供給可增加國際政經影響力,如中國已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持有者,又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馬歇爾計劃式的協助,形成了“財大氣粗”優勢。
■發展須優先強兵
對于中國經濟質素較差的問題,還可從強兵的角度來探討,在這方面解放軍上校戴旭的觀點值得深思。上校認為從強國及國防安全看,GDP大未必有用,最重要的是產品結構得當。如清朝GDP比英、日大卻打不過這兩國,原因是清朝生產茶、絲及瓷器,但列強船堅炮利。現時中國一如清朝,注重輕紡及房地產,但美日專長高科技,俄國軍工也很好,故都比中國好,可成為強國。上校觀點的原理沒錯,GDP巨大或國富或民富,都不表示國強及安全,故必須在高新科技、軍工及前沿產業等方面有長足發展及自主開發能力。上校對清朝的評語是對的,對當前形勢的危機意識也有警示作用,但新中國絕不是清朝,一直十分注重軍工及相關高新科技的開發,并優先推動發展。因此在60、70年代的窮困時期便搞成了“兩彈一星”,近十年進步同樣驚人,中國已成了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及定位衛星技術的國家,最近更繼美國后獨立地成功試驗了中段反導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