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打贏一場東西方“石油戰爭”?
2008-12-22 10:26:32
據悉,歐佩克日前決定從2009年起將原油日產量削減220萬桶。分析認為,減產是柄雙刃劍,未必能達到保價效果,歐佩克減產之舉純屬“黔驢技窮”!同時,其欲拉俄羅斯“入伙”希望渺茫。這個世界奉行“弱肉強食”法則,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夾擊下,“土匪”已經出槍,我們已別無選擇,中國又如何打贏一場東西方“石油戰爭”?……
歐佩克減產之舉純屬“黔驢技窮”
在吊足了胃口之后,歐佩克終于在17日宣布削減原油日產量220萬桶,這可是歐佩克史上減產力度最大的一次。但是,市場似乎并不領情,紐約市場油價在40美元短暫流連之后直奔40美元關口而去,盤后電子交易中更是跌至每桶39.19美元。
對于這個結果,我們絲毫不感到意外!目前,美國、歐元區、英國和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已經相繼確認陷入衰退,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集體放緩。在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失業率創26年來的新高,貿易赤字大幅增加,工業生產持續萎縮,消費者物價指數創1947年來最大跌幅。還有垂死掙扎等待救援的汽車工業。把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美聯儲已經沒有多少可用的“彈藥”了。就在歐佩克宣布減產的同一天,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全線大跌,但是投資者并沒有按通常情況下轉投原油期貨市場來規避風險。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投資者對宏觀經濟前景悲觀的情緒短期內很難改變,經濟衰退陰影籠罩下能源需求持續萎縮是導致油價不斷下挫的根本原因。
(一)歐佩克使出渾身解數仍難“立竿見影”
此前,歐佩克表示,希望此次減產可以“立竿見影地”達到讓油價反彈的目的,此前他們反復強調,做這樣的決定,就是為了“不再看到40美元/桶的低價”,為了讓油價上升到75美元/桶的“合理區間”。仿佛是惡作劇,減產宣布當天,油價便頭也不回地開始大跌,紐約商交所1月輕質低硫原油期貨結算價跌至每桶40.06美元,跌幅8.1%,創自2004年7月13日以來最低結算價,盤間跌破40美元/桶,更讓歐佩克代表“不再看到40美元/桶低價”的表態,成了一個莫大的自嘲。分析認為,此次歐佩克減產幅度早已公布,市場消化完全,因而才出現這樣的局面。問題是自上次歐佩克會議以來,油價并未出現大幅度反彈,此番消息甫出便應聲下挫,說是“消化完全”所致,恐難服眾。石油雖然是不可再生資源,但由于開采難度低,產業規模化程度高,除油頁巖外,輕質原油的開采成本很低,即使40美元/桶也依然利潤豐厚,事實上,歐佩克成立迄今,大多數時間里油價都在低位徘徊。近年來油價一路走高,一度沖到近150美元/桶,甚至一些投行給出了200美元/桶的預期,這令歐佩克和一些投機者產生一種錯覺,即高油價不僅是不可逆的,而且是理所當然的。
(二)全球性危機令油價跌勢進一步拉大
但高油價的背后,其實有深刻的原因。一方面,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令各類資源需求陡增;另一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高能耗、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導致能源需求居高不下。不僅如此,發達國家的高消費促使新興國家產能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擴大后者資源缺口,使得石油需求陷入反復抬高的惡性循環。僅僅是需求的增長可以抬高油價,但決不至于將油價抬至近150美元的高位,投機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和對油價的炒作,才是油價不斷飆升的最重要推手。而他們敢于如此冒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世界能源需求只漲不跌。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落,讓上述前提的基礎幾乎蕩然無存。更殘酷的是,這一趨勢迄今并無收斂的痕跡:在美國,奧巴馬政府將節能作為新政府的重要政綱,甚至把改產節能型車作為援助汽車產業的前提,而美國民間迫于經濟衰退和手頭拮據,已開始從根本上反思和改變以往的高能耗生活方式;在中國,在其它新興國家,一系列促進節能的措施也在不斷深化,眾多外向型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壓縮產能,而這勢必導致能源需求的放緩。高油價最有力的推手,是投機資本的瘋狂炒作,而后者的動力則是對世界能源需求持續高漲的憧憬。如今這一前提業已成疑,投機資本的抽離勢在必然,而這又將令油價跌勢放大。
(三)歐佩克“內耗”嚴重令執行力大打折扣
歐佩克減產的效果還取決于其內部的執行力。歐佩克是一個結構相對松散的組織,達成協議后,一些成員國未必會嚴格遵守。調查顯示,若不包括伊拉克和將于年底退出歐佩克的印度尼西亞,今年11月歐佩克11個成員國日均原油產量比10月減少95萬桶,為2816萬桶,但與當月2730萬桶的日產限額相比仍高出86萬桶。須知為了減產保價,歐佩克已使出渾身解數:220萬桶/日的產量削減,已是該組織有史以來最大的減產幅度;不到4個月內高達420萬桶的日產量削減更是空前;不僅如此,俄羅斯、阿塞拜疆等非歐佩克產油大戶,也在歐佩克的軟硬兼施下,加入了減產保價的行列。然而事實是殘酷而難堪的,如此驚人的減產保價手筆,最終卻造就了新一輪洶涌的油價跌勢。
(四)油價反彈幅度取決于“經濟回暖”速度
就在半年、乃至更早一些時候,當油價一路飆升、全球都在呼吁歐佩克增產壓價之際,志得意滿的歐佩克要員理直氣壯地強調,高油價與產量無關,即使增產也無法穩定油價,因為油價的推手是“需求和資本炒作”,如今時過境遷,當市場終于開始證實歐佩克要員們當初的論斷時,他們卻開始急不可耐地打算用減產來保價了。顯然他們過于健忘了,對高利潤的覬覦,令他們在高油價時將責任推給市場,而在低油價時將責任推給產量。問題在于,相對于經濟結構復雜的消費國,歐佩克成員多數為單一經濟的國家,減產是柄雙刃劍,別說未必能達到保價效果,就算能,重新高企的油價也會令痛定思痛的消費國痛下決心,尋求其它出路,到那時候,歐佩克成員國恐怕會面臨更尷尬的處境:盡管對于消費國而言,改變能源結構實在痛苦,但它們至少還可以有多種選擇;而除了石油,歐佩克國家又能依靠什么?目前,各機構對明年國際油價的預測值存在較大出入,但多數觀點是,油價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觸底,下半年有望反彈,具體反彈幅度要取決于世界經濟回暖的速度。盡管短期內油價出現實質性反彈的可能不大,但從中長期來看,一旦世界經濟擺脫困境步入復蘇軌道,石油需求將快速反彈,而低油價導致的原油生產投資不足等問題可能再度引發供需矛盾,國際油價或將重回高位。除投資不足外,美元匯率回跌可能也將成為中長期推升油價的又一潛在因素。自今年9月中旬以來,金融危機激化全球投資者避險情緒,全球金融資產大舉回流美國,美元由此獲得支撐。然而,一旦經濟開始復蘇,全球恐慌情緒緩解,美元避險需求下降,美國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以及美聯儲實施的超低利率政策可能會把美元重新打入貶值通道。
歐佩克拉俄羅斯“入伙”希望渺茫!
針對歐佩克減產之舉,委內瑞拉表示,俄羅斯是世界石油大國,為穩定日益下滑的國際石油價格,應該支持俄羅斯成為歐佩克成員國。分析認為,從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拋出“不排除加入歐佩克可能”的曖昧話語,到俄副總理謝欽率團高調亮相歐佩克奧蘭部長級特別會議,俄羅斯有意向歐佩克靠攏的態度似乎已顯露無遺。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俄羅斯會在本次會議上以減產顯示合作誠意的時候,俄羅斯卻退卻了。在歐佩克宣布大幅減產220萬桶的同時,謝欽只是表示,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俄羅斯石油公司明年將把原油日均出口量削減約32萬桶,但拒絕做出任何明確的減產承諾。
俄羅斯為何對歐佩克表現得若即若離?分析認為,這正體現了俄羅斯在處理與歐佩克關系方面的復雜心態:拋開歐佩克無法獨善其身,與歐佩克合作減產又非其所愿。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俄羅斯實體經濟亦遭受重創。俄已經出現了經濟衰退。在這種情況下,油價下跌成為高度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經濟不能承受之重。據估算,原油價格每下跌1美元,俄羅斯財政收入就會縮水20億美元。因此,扭轉油價頹勢成為俄羅斯的當務之急。以往歐佩克歷次采取限產保價行動時,俄羅斯鮮有配合之舉。其結果是,俄羅斯在享受歐佩克減產帶來的油價回升成果的同時,避免了因產量下降而造成的市場份額和收入損失。這種“不勞而獲”的做法引起了歐佩克成員國的不滿,它們一再敦促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同步減產,共同分擔保價責任。特別是在歐佩克9月和10月兩度減產收效甚微的情況下,俄羅斯或許也認識到,如果不和歐佩克攜起手來,油市回暖恐怕遙遙無期。
然而限產保價絕非俄羅斯所愿。這一方面有俄羅斯不愿犧牲市場份額和石油收入的原因,同時也有生產過程中的實際難處。事實上,俄羅斯減產的實際難度遠高于其他產油國。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商大多在極為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工作,暫時關閉石油生產設施的難度和經濟成本都非常高,特別是西伯利亞輸油管道一旦關閉,管道和油井都會被凍結。此外,俄羅斯石油生產行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私營公司,一些私營公司未必會聽從政府指令削減產量。合作減產尚且如此困難,短期內加入歐佩克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此外,一旦在全球石油市場分別占據40%和10%份額的歐佩克和俄羅斯聯手,將意味著石油資源進一步集中,壟斷力量進一步增強,勢必激起以美國為代表的石油消費國的強烈抵制。因此,無論從哪方面看,俄羅斯短期內加入歐佩克的可能性都不大。俄羅斯目前原油儲量位居世界第八,今年第一季度俄羅斯的原油日產量達到950萬桶,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
中國應未雨綢繆提前謀劃“石油戰爭”
當中國向全世界人民呼吁建立和諧社會時,一股無比強大的暗流正涌向中國,將迅速在中國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旋渦。而2008年,讓中國正處在民族興衰,風高浪急的十字路口,旋渦中心!外國的險惡勢力卻一旁磨刀霍霍,妄想著中國成為它們即將到來的下場盛宴。
(一)自然界奉行“弱肉強食”法則
自然界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規律至始至終引導著世界的格局。美國自前蘇聯解體后,成為全球一號大國,唯我獨尊,充分享受到了勝利者的榮譽和果實,盡占了全球資源,竭它國之勞動為已享用,對異已不臣服國家動輒使用武力。目的何在?一山不能容兩虎,誰要強大,誰就最有可能威脅我老大地位,損害我現在的利益,就必須消滅它!因此蘇聯倒了,南斯拉夫倒了,倔強的薩達姆也倒了,任何對抗國家都得倒。而目前被美國視為最有可能的敵手,一是中國,其次是躲在歐盟后面的德國。
(二)中國布局國際化戰略已刻不容緩
歐盟是一個為了對抗單極世界,達到與美國平等對話而形成的多國集團。德法兩國極力主張成立歐盟主要是從本國家利益出發考慮。但歐盟的形成目的和組成結構決定了該組織是相當不穩定的,各國各有自己小算盤,當歐盟哪天不符合本國利益或本國當權者私利時隨時會解散,更何況有美國在一旁對成員國的威逼利誘。但美國不是在意現在歐盟的威脅,而是德國!德國有著強烈的民族意志和團結力,有過歷史的輝煌,和美國一樣的政治制度,是誕生過不少智慧的搖籃。日耳曼民族是歐州大陸上一只再次迅速強壯的猛虎,前蘇聯和美國分割德國,也一個原因是擔心養虎為患,再出現可怕的俾斯曼和希特勒這種人。但外國的壓迫最終擋不住柏林墻的倒塌和德國的強大。因二戰對現在的德國人仍有著重大的影響和牽制,美國人量德國也不可能在近幾年內直接牽頭激烈對抗美國。分兵而進是兵家大忌,德國問題有時間來考慮,而中國問題卻刻不容緩。
(三)中國可以說“不”令西方坐立不安
中國,歷來在美國人眼里丑化為異類國家,紅色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美國人沒少使壞心眼,每場與中國關聯的戰爭,每次能攪動中國大局的大事后面都晃動著美國的魅影。正如拿破侖說的: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讓幼獅成為病獅一直是美國人的意圖所在,所以發生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并一直保存至現在成為牽制大陸力量的棋子-臺灣。而新中國經過近幾十年的自立更生,頑強拼搏,終于了讓多災多難的古老中國的迎來強盛新世紀,可謂是老天不滅新中國!中國的迅速發展,中國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國的SAY“NO”,讓美國及其跟隨的險惡勢力已覺得火燒眉毛。
(四)當“土匪”準備出槍時,我們已別無選擇
當土匪窮得就剩一桿槍時會怎么辦?只有搶劫。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任何國家都有可能會侵略另外一個國家。中國清朝時,英國人竟然會讓了鴉片毒品利潤的損失侵略中國,可想而知了?當美國對經濟掠奪的其它手段不見效時,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軍事侵略了。但今時今日對中國的直接軍事對抗是美國當權者最愚蠢的想法。因為今天美國面對的中國不再是清政府時的懦弱無能了,對中國的直接武力對抗不光是明火持杖,哪怕成功了也是得不償失的事,這只是美國最后不得已的手段。真正的勝者是兵不血刃。要制服中國,掠奪中國,美國有什么絕招嗎?
(五)石油戰火下,中國路在何方?
無論現在流行的不對稱戰爭和超限戰,無非是敵對雙方互相掌握對方的軟肋,也就是死穴。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有攻我有防,迷惑對方攻其不備與弱處。在美國無孔不入的間諜情報網絡中,中國暴露的弱點不少,但中國掌握美國的死穴又有多少?畢竟中國與美國相比,中國只是剛一個才從自我封閉的小家走出去闖蕩,江湖險惡,步履維艱,要像美國一樣爐火純青,得有一個時間差才能做到。但當今中國要強大,除了政治穩定,還得要發展,尤其發展工業,這就離不開能源,能源問題實際就表現在石油問題。石油作為經濟發展的命脈,是全世界各國發展強大的首要戰略問題。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誰掌握了石油誰就主宰了世界!中國要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趕上美歐發達程度,就必須讓能源供應跟得。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相對美日等國數量極少,僅夠維持不到30天。伊拉克的戰敗讓中國在中東少了一個重要的供應國。2008年,中國泡沫經濟劇脹,金融風暴,臺灣公投,奧運會舉辦,巴基斯坦政府改組,伊朗開戰,東海爭端,朝核問題……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當前形勢,瞬息萬變! 2009年,中國已行至十字路口,中國路向何方?
歐佩克減產之舉純屬“黔驢技窮”
在吊足了胃口之后,歐佩克終于在17日宣布削減原油日產量220萬桶,這可是歐佩克史上減產力度最大的一次。但是,市場似乎并不領情,紐約市場油價在40美元短暫流連之后直奔40美元關口而去,盤后電子交易中更是跌至每桶39.19美元。
對于這個結果,我們絲毫不感到意外!目前,美國、歐元區、英國和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已經相繼確認陷入衰退,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集體放緩。在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失業率創26年來的新高,貿易赤字大幅增加,工業生產持續萎縮,消費者物價指數創1947年來最大跌幅。還有垂死掙扎等待救援的汽車工業。把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美聯儲已經沒有多少可用的“彈藥”了。就在歐佩克宣布減產的同一天,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全線大跌,但是投資者并沒有按通常情況下轉投原油期貨市場來規避風險。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投資者對宏觀經濟前景悲觀的情緒短期內很難改變,經濟衰退陰影籠罩下能源需求持續萎縮是導致油價不斷下挫的根本原因。
(一)歐佩克使出渾身解數仍難“立竿見影”
此前,歐佩克表示,希望此次減產可以“立竿見影地”達到讓油價反彈的目的,此前他們反復強調,做這樣的決定,就是為了“不再看到40美元/桶的低價”,為了讓油價上升到75美元/桶的“合理區間”。仿佛是惡作劇,減產宣布當天,油價便頭也不回地開始大跌,紐約商交所1月輕質低硫原油期貨結算價跌至每桶40.06美元,跌幅8.1%,創自2004年7月13日以來最低結算價,盤間跌破40美元/桶,更讓歐佩克代表“不再看到40美元/桶低價”的表態,成了一個莫大的自嘲。分析認為,此次歐佩克減產幅度早已公布,市場消化完全,因而才出現這樣的局面。問題是自上次歐佩克會議以來,油價并未出現大幅度反彈,此番消息甫出便應聲下挫,說是“消化完全”所致,恐難服眾。石油雖然是不可再生資源,但由于開采難度低,產業規模化程度高,除油頁巖外,輕質原油的開采成本很低,即使40美元/桶也依然利潤豐厚,事實上,歐佩克成立迄今,大多數時間里油價都在低位徘徊。近年來油價一路走高,一度沖到近150美元/桶,甚至一些投行給出了200美元/桶的預期,這令歐佩克和一些投機者產生一種錯覺,即高油價不僅是不可逆的,而且是理所當然的。
(二)全球性危機令油價跌勢進一步拉大
但高油價的背后,其實有深刻的原因。一方面,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令各類資源需求陡增;另一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高能耗、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導致能源需求居高不下。不僅如此,發達國家的高消費促使新興國家產能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擴大后者資源缺口,使得石油需求陷入反復抬高的惡性循環。僅僅是需求的增長可以抬高油價,但決不至于將油價抬至近150美元的高位,投機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和對油價的炒作,才是油價不斷飆升的最重要推手。而他們敢于如此冒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世界能源需求只漲不跌。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落,讓上述前提的基礎幾乎蕩然無存。更殘酷的是,這一趨勢迄今并無收斂的痕跡:在美國,奧巴馬政府將節能作為新政府的重要政綱,甚至把改產節能型車作為援助汽車產業的前提,而美國民間迫于經濟衰退和手頭拮據,已開始從根本上反思和改變以往的高能耗生活方式;在中國,在其它新興國家,一系列促進節能的措施也在不斷深化,眾多外向型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壓縮產能,而這勢必導致能源需求的放緩。高油價最有力的推手,是投機資本的瘋狂炒作,而后者的動力則是對世界能源需求持續高漲的憧憬。如今這一前提業已成疑,投機資本的抽離勢在必然,而這又將令油價跌勢放大。
(三)歐佩克“內耗”嚴重令執行力大打折扣
歐佩克減產的效果還取決于其內部的執行力。歐佩克是一個結構相對松散的組織,達成協議后,一些成員國未必會嚴格遵守。調查顯示,若不包括伊拉克和將于年底退出歐佩克的印度尼西亞,今年11月歐佩克11個成員國日均原油產量比10月減少95萬桶,為2816萬桶,但與當月2730萬桶的日產限額相比仍高出86萬桶。須知為了減產保價,歐佩克已使出渾身解數:220萬桶/日的產量削減,已是該組織有史以來最大的減產幅度;不到4個月內高達420萬桶的日產量削減更是空前;不僅如此,俄羅斯、阿塞拜疆等非歐佩克產油大戶,也在歐佩克的軟硬兼施下,加入了減產保價的行列。然而事實是殘酷而難堪的,如此驚人的減產保價手筆,最終卻造就了新一輪洶涌的油價跌勢。
(四)油價反彈幅度取決于“經濟回暖”速度
就在半年、乃至更早一些時候,當油價一路飆升、全球都在呼吁歐佩克增產壓價之際,志得意滿的歐佩克要員理直氣壯地強調,高油價與產量無關,即使增產也無法穩定油價,因為油價的推手是“需求和資本炒作”,如今時過境遷,當市場終于開始證實歐佩克要員們當初的論斷時,他們卻開始急不可耐地打算用減產來保價了。顯然他們過于健忘了,對高利潤的覬覦,令他們在高油價時將責任推給市場,而在低油價時將責任推給產量。問題在于,相對于經濟結構復雜的消費國,歐佩克成員多數為單一經濟的國家,減產是柄雙刃劍,別說未必能達到保價效果,就算能,重新高企的油價也會令痛定思痛的消費國痛下決心,尋求其它出路,到那時候,歐佩克成員國恐怕會面臨更尷尬的處境:盡管對于消費國而言,改變能源結構實在痛苦,但它們至少還可以有多種選擇;而除了石油,歐佩克國家又能依靠什么?目前,各機構對明年國際油價的預測值存在較大出入,但多數觀點是,油價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觸底,下半年有望反彈,具體反彈幅度要取決于世界經濟回暖的速度。盡管短期內油價出現實質性反彈的可能不大,但從中長期來看,一旦世界經濟擺脫困境步入復蘇軌道,石油需求將快速反彈,而低油價導致的原油生產投資不足等問題可能再度引發供需矛盾,國際油價或將重回高位。除投資不足外,美元匯率回跌可能也將成為中長期推升油價的又一潛在因素。自今年9月中旬以來,金融危機激化全球投資者避險情緒,全球金融資產大舉回流美國,美元由此獲得支撐。然而,一旦經濟開始復蘇,全球恐慌情緒緩解,美元避險需求下降,美國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以及美聯儲實施的超低利率政策可能會把美元重新打入貶值通道。
歐佩克拉俄羅斯“入伙”希望渺茫!
針對歐佩克減產之舉,委內瑞拉表示,俄羅斯是世界石油大國,為穩定日益下滑的國際石油價格,應該支持俄羅斯成為歐佩克成員國。分析認為,從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拋出“不排除加入歐佩克可能”的曖昧話語,到俄副總理謝欽率團高調亮相歐佩克奧蘭部長級特別會議,俄羅斯有意向歐佩克靠攏的態度似乎已顯露無遺。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俄羅斯會在本次會議上以減產顯示合作誠意的時候,俄羅斯卻退卻了。在歐佩克宣布大幅減產220萬桶的同時,謝欽只是表示,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俄羅斯石油公司明年將把原油日均出口量削減約32萬桶,但拒絕做出任何明確的減產承諾。
俄羅斯為何對歐佩克表現得若即若離?分析認為,這正體現了俄羅斯在處理與歐佩克關系方面的復雜心態:拋開歐佩克無法獨善其身,與歐佩克合作減產又非其所愿。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俄羅斯實體經濟亦遭受重創。俄已經出現了經濟衰退。在這種情況下,油價下跌成為高度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經濟不能承受之重。據估算,原油價格每下跌1美元,俄羅斯財政收入就會縮水20億美元。因此,扭轉油價頹勢成為俄羅斯的當務之急。以往歐佩克歷次采取限產保價行動時,俄羅斯鮮有配合之舉。其結果是,俄羅斯在享受歐佩克減產帶來的油價回升成果的同時,避免了因產量下降而造成的市場份額和收入損失。這種“不勞而獲”的做法引起了歐佩克成員國的不滿,它們一再敦促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同步減產,共同分擔保價責任。特別是在歐佩克9月和10月兩度減產收效甚微的情況下,俄羅斯或許也認識到,如果不和歐佩克攜起手來,油市回暖恐怕遙遙無期。
然而限產保價絕非俄羅斯所愿。這一方面有俄羅斯不愿犧牲市場份額和石油收入的原因,同時也有生產過程中的實際難處。事實上,俄羅斯減產的實際難度遠高于其他產油國。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商大多在極為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工作,暫時關閉石油生產設施的難度和經濟成本都非常高,特別是西伯利亞輸油管道一旦關閉,管道和油井都會被凍結。此外,俄羅斯石油生產行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私營公司,一些私營公司未必會聽從政府指令削減產量。合作減產尚且如此困難,短期內加入歐佩克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此外,一旦在全球石油市場分別占據40%和10%份額的歐佩克和俄羅斯聯手,將意味著石油資源進一步集中,壟斷力量進一步增強,勢必激起以美國為代表的石油消費國的強烈抵制。因此,無論從哪方面看,俄羅斯短期內加入歐佩克的可能性都不大。俄羅斯目前原油儲量位居世界第八,今年第一季度俄羅斯的原油日產量達到950萬桶,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
中國應未雨綢繆提前謀劃“石油戰爭”
當中國向全世界人民呼吁建立和諧社會時,一股無比強大的暗流正涌向中國,將迅速在中國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旋渦。而2008年,讓中國正處在民族興衰,風高浪急的十字路口,旋渦中心!外國的險惡勢力卻一旁磨刀霍霍,妄想著中國成為它們即將到來的下場盛宴。
(一)自然界奉行“弱肉強食”法則
自然界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規律至始至終引導著世界的格局。美國自前蘇聯解體后,成為全球一號大國,唯我獨尊,充分享受到了勝利者的榮譽和果實,盡占了全球資源,竭它國之勞動為已享用,對異已不臣服國家動輒使用武力。目的何在?一山不能容兩虎,誰要強大,誰就最有可能威脅我老大地位,損害我現在的利益,就必須消滅它!因此蘇聯倒了,南斯拉夫倒了,倔強的薩達姆也倒了,任何對抗國家都得倒。而目前被美國視為最有可能的敵手,一是中國,其次是躲在歐盟后面的德國。
(二)中國布局國際化戰略已刻不容緩
歐盟是一個為了對抗單極世界,達到與美國平等對話而形成的多國集團。德法兩國極力主張成立歐盟主要是從本國家利益出發考慮。但歐盟的形成目的和組成結構決定了該組織是相當不穩定的,各國各有自己小算盤,當歐盟哪天不符合本國利益或本國當權者私利時隨時會解散,更何況有美國在一旁對成員國的威逼利誘。但美國不是在意現在歐盟的威脅,而是德國!德國有著強烈的民族意志和團結力,有過歷史的輝煌,和美國一樣的政治制度,是誕生過不少智慧的搖籃。日耳曼民族是歐州大陸上一只再次迅速強壯的猛虎,前蘇聯和美國分割德國,也一個原因是擔心養虎為患,再出現可怕的俾斯曼和希特勒這種人。但外國的壓迫最終擋不住柏林墻的倒塌和德國的強大。因二戰對現在的德國人仍有著重大的影響和牽制,美國人量德國也不可能在近幾年內直接牽頭激烈對抗美國。分兵而進是兵家大忌,德國問題有時間來考慮,而中國問題卻刻不容緩。
(三)中國可以說“不”令西方坐立不安
中國,歷來在美國人眼里丑化為異類國家,紅色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美國人沒少使壞心眼,每場與中國關聯的戰爭,每次能攪動中國大局的大事后面都晃動著美國的魅影。正如拿破侖說的: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讓幼獅成為病獅一直是美國人的意圖所在,所以發生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并一直保存至現在成為牽制大陸力量的棋子-臺灣。而新中國經過近幾十年的自立更生,頑強拼搏,終于了讓多災多難的古老中國的迎來強盛新世紀,可謂是老天不滅新中國!中國的迅速發展,中國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國的SAY“NO”,讓美國及其跟隨的險惡勢力已覺得火燒眉毛。
(四)當“土匪”準備出槍時,我們已別無選擇
當土匪窮得就剩一桿槍時會怎么辦?只有搶劫。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任何國家都有可能會侵略另外一個國家。中國清朝時,英國人竟然會讓了鴉片毒品利潤的損失侵略中國,可想而知了?當美國對經濟掠奪的其它手段不見效時,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軍事侵略了。但今時今日對中國的直接軍事對抗是美國當權者最愚蠢的想法。因為今天美國面對的中國不再是清政府時的懦弱無能了,對中國的直接武力對抗不光是明火持杖,哪怕成功了也是得不償失的事,這只是美國最后不得已的手段。真正的勝者是兵不血刃。要制服中國,掠奪中國,美國有什么絕招嗎?
(五)石油戰火下,中國路在何方?
無論現在流行的不對稱戰爭和超限戰,無非是敵對雙方互相掌握對方的軟肋,也就是死穴。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有攻我有防,迷惑對方攻其不備與弱處。在美國無孔不入的間諜情報網絡中,中國暴露的弱點不少,但中國掌握美國的死穴又有多少?畢竟中國與美國相比,中國只是剛一個才從自我封閉的小家走出去闖蕩,江湖險惡,步履維艱,要像美國一樣爐火純青,得有一個時間差才能做到。但當今中國要強大,除了政治穩定,還得要發展,尤其發展工業,這就離不開能源,能源問題實際就表現在石油問題。石油作為經濟發展的命脈,是全世界各國發展強大的首要戰略問題。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誰掌握了石油誰就主宰了世界!中國要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趕上美歐發達程度,就必須讓能源供應跟得。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相對美日等國數量極少,僅夠維持不到30天。伊拉克的戰敗讓中國在中東少了一個重要的供應國。2008年,中國泡沫經濟劇脹,金融風暴,臺灣公投,奧運會舉辦,巴基斯坦政府改組,伊朗開戰,東海爭端,朝核問題……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當前形勢,瞬息萬變! 2009年,中國已行至十字路口,中國路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