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信任危機
2005-06-20 10:10:27
最近幾天,中國奶業無疑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國際品牌雀巢和國內著名乳業巨頭光明乳業先后“落馬”。雀巢金牌奶粉被曝“碘超標”,光明乳業的問題更加令人震驚,竟然出現了“回奶事件”和“早產奶事件”。然而,這些著名品牌接連曝出問題,不僅讓人對中國奶業的現狀感到擔憂,在當前社會對食品安全如此敏感的年代,中國乳業如何重獲信任值得深思……
著名品牌乳業先后“出事”
最近幾天,上海光明乳業可謂遭遇連番的打擊,在被煤體曝光將未銷售的過期奶“回收再利用”的事件后,有關部門對部分廠商進行檢查的過程中有發現了“早產奶”問題。雖然現在事件的最后結論還沒有出來,但是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已經讓光明乳業倍加尷尬。市場銷量一落千丈,雖然出問題的是常溫奶,但是看似無辜的光明酸奶也受到了牽連,銷量也徒然下降。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同樣也不買光明的帳,受到光明牛奶“回奶事件”和“早產奶事件”影響,光明乳業的股票連續收出第4根陰線。從6月9日開始,光明乳業就連續遭到市場的拋售。4個交易日里,光明乳業的股價下跌了0.42元,跌幅高達8.6%。光明乳業股價的下跌,使公司流通股市值縮水了1.008億元。光明乳業接連出現的這兩個事件可以使本來就倍加敏感的中國食品安全領域的討論更加的火暴。此前,雀巢公司的“金牌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也一直鬧的沸沸揚揚,尤其注意的是,雀巢公司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沒有首先向消費者道歉,召回產品,而是采取了推脫責任,申辯其產品質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等方面,完全沒有把國家標準和法規放在眼里。應當說,這樣的處事態度對于一個國際著名的品牌來講是極其不負責任的。隨著輿論的進一步深入討論和督促,雀巢公司才一步步走向承認錯誤,賠禮道歉,召回產品這個道路上。
中國奶業近期屢出問題,與奶業制造和流通環節的標準滯后與規范不嚴有關,目前奶業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我國正在對相關規則和標準進行完善。中國奶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懷寶表示,中國的標準一般保持在國際最低標準底線之上一點的尺度,因此比較滯后。目前奶業正在將其完善成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充分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而對于雀巢公司在被通知碘超標后認為其符合國際標準的做法,他表示這是不負責任的。作為一個大型乳粉生產商,應該及時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答復,既然在中國經營,衡量其產品是否合格的永遠是中國的標準。
針對光明牛奶被指責存在回收變質、過期牛奶并經過加工再返市場現象,王懷寶表示疑惑。他說,光明牛奶在中國的奶產品行業是處于領軍地位的,生產上對于產品的質量控制是非常嚴格的,對于發生了回收過期、變質奶并且經過加工再投入市場的的,行為,作為光明的經營者,出這種問題的可能性不大。但他同時認為,“目前光明公司在飛速膨脹期,加盟商數量不斷增加,同時也存在冒牌企業,雖然光明本身應該應該不會做出回奶的事情,但其他方面,比如各地加盟商和冒牌企業的行為就不得而知了。”
“光明牛奶事件”引發乳業信任危機
到目前為止,有關最后的結論沒有最終出來,但是事件的社會影響已經很大。在6月15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當被問到上海市政府對光明奶被指責為加工過期奶一事的態度時,新聞發言人焦揚透露,上海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已責成光明乳業盡早查明情況和原因,并要求光明乳業加強對外地合作企業的管理,嚴格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焦揚表示,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責就是要求政府把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職責,在依法行政方面將絕不含糊。為解決夏季高溫季節巴氏殺菌乳容易發生變質的現象,在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上海市農委等有關部門的重視下,上海市奶業行業協會已著手制定《上海巴氏殺菌乳后冷鏈操作標準(試行稿)》,將于不久在上海市范圍內試行,其目的也在于確保配送、銷售領域的奶品安全。雖然光明是上海的知名品牌,但是面對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上海市政府也終于坐不住了。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問題食品事件接連出現,說得出來的就有:光明變質牛奶返廠加工再銷售、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碘含量超標、“大蒜之鄉”河北永年縣的毒大蒜事件、添加了有毒工業染料的“碧螺春”茶葉、數十萬維他奶 過期原料造……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與日俱增。特別是牛奶及其制品,關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健康程度,更加是人們關注的對象。通過光明牛奶和雀巢事件,我們也可以部分地看到中國乳業發展面臨很多問題。很多行業內幕也紛紛浮出水面:
原奶緊缺且污染嚴重:奶源爭奪的加劇導致了奶源質量無從保證。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近年我國的乳業發展很快,一些大型乳品企業在搶購奶源的過程中,大部分用的還是農戶散養奶牛的原奶,這些奶源在進入生產線前污染嚴重,這是導致奶產品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在飼養奶牛的過程中,有的農戶為提高產奶量,會在飼料中添加重金屬添加劑,導致奶源含有超標的鉀、汞等重金屬。一位自稱在乳品行業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近日驚爆:在進入生產線之前,90%以上的原奶就已污染嚴重。
生產追求利潤忽視管理:業內人士指出, 很多企業用返廠牛奶為原料再加工生產,這種做法已成行業不成文的秘密。對回收的產品進行再加工,一般是再加工成乳飲料、牛奶饅頭、冰淇淋等對奶源新鮮度要求不是很高的產品。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表示,現在奶源在整個奶制品的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少也在50%,如果能用回奶節約這部分原料成本,當然有企業樂而為之。
檢測成本過高難以保證:專家認為,雀巢事件的結癥在于明知原料奶可能存在碘含量波動的情況下,未對原料的碘含量進行檢測,出廠前也沒有對碘含量進一步檢測。據悉,牛奶中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為必檢指標,而碘的含量只是抽檢指標。有關專家解釋,“因為和蛋白、水分比重檢測相比,碘的檢測所需的設備和藥品的成本更高,碘檢測本身成本很高,如果要想做到每日檢測,需要投入很大,所以比較困難。”
免檢頭銜往往成為劣質保護傘:據悉,從2002年開始,雙城雀巢有限公司生產的奶粉就名列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免檢產品名單,有效期3年。在此期限內,雀巢奶粉可免受各地區、各部門各種形式的質量監督檢查。而這次,恰恰是免檢產品在檢測方面出現問題。其實,免檢的頭銜更有可能成為企業摻雜使假的保護傘,損害消費者權益。特別是對于那些缺少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中國乳業,拿什么來重獲消費者信任?
不管怎樣,這些事件已經對光明乳業的聲譽造成巨大的沖擊。在食品和化妝品行業,聲譽意味著生存的根本。媒體上說王佳芬已經承認了收購的企業在管理上存在問題,這也暴露了光明的軟肋,前幾年大肆擴張,利用資本優勢,收編了不少“殘兵敗將”式的企業,但管理上鞭長莫及,不可能把每一個企業都管理得井井有條,這就給日后的發展帶來危機,現在河南和浙江的事件可能就是為當時高速擴張還債。危機公關仿佛成了這兩年中國乳業的必修課。伊利高管出事,蒙牛日前香港套現受到質疑,現在光明面臨信譽危機。業內分析認為,中國乳業經過幾年高速擴張已經進入了惡性競爭階段,去年伊利出事后相當多的落井下石行為背后就有一些勢力在操控。對光明乳業事件而言,這其實不只是光明的事,而是整個乳業的問題,不能總是指望危機公關度過難關,而是整個行業用信譽打造百年老店。
當前,不單是出事的光明和雀巢,其實整個乳品行業都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敏感的判斷。社會和消費者從個別企業,特別是著名品牌企業的行為很容易推斷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因此,可以說,由于光明乳業和雀巢問題的出現,整個中國的乳業都遭遇了信任危機。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局,重獲消費者的信任是業界思考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也許正如前文所講,一時的危機公關雖能解決局部問題,但不能解決全局問題。要想打造整個行業的百年老店,就必須用信譽這個最佳的武器。然而,有道是“創業容易,守業難”,一個企業的信譽是靠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逐步積累起來的,稍有放松和僥幸心理,“突發事件”就有可能使幾年甚至十幾年積累的信譽“一掃而光”。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相關企業要吸取教訓。
要時刻謹記“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古訓,對食品企業來說,樹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難。“名牌企業”要保證“江山不倒”,靠外部制度的監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缺少企業自身對產品品質的要求、缺少行業自律、缺少對消費者生命健康的真正重視,再好的品牌,也會自毀長城。對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各顯神通的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路徑的選擇權在企業自身。但若在發展中丟掉了最基本的品質管理和企業誠信,要讓這樣的企業付出什么代價,其選擇權就在消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