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因素決定企業進退
2003-09-23 16:32:59
2003-9-23 2:40:22 【本報記者王佳航北京報道】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教授9月20日在“首屆光華中國民營企業投資與發展論壇”上發布了他和他的團隊共同所做的一項調查研究的成果。調查分析了決定企業退出的若干要素,張維迎表示,企業規模、企業年齡、凈資產負債率、生產效率、研發人員比例等至少七個因素與企業生存能力相關。他尤其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國有企業最不容易退出。市場經濟中決定企業進入與退出的是效率和競爭,計劃經濟中決定企業進入與退出的是行政手段,目前的轉軌經濟中,政府力量仍然強大。
這項調查以中關村地區的企業為樣本,對1996—2002年間中關村地區的企業進行了統計分析。數據由中關村管委會提供,進入以獲得高科技企業認證為依據,退出以企業退出高科技企業認證的時間為據,因為高科技企業有優惠政策,張維迎認為,企業退出高科技企業認證能說明一些問題,例如也許經營不善或死亡,這項調查顯示的有關數據也很有意義。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隨著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數目增多,中關村進入與退出的企業數量在增長,有至少7個因素與企業退出有關。
首先,企業的資產規模越大,退出的可能性越小。這說明,生存能力與規模有關,肥胖的企業生存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企業的年齡越老,退出的可能性越大。企業年齡與企業生存發展之間有年輪效應和生存效應兩種說法。年輪效應是指年齡越老的企業比起后來的企業來說,技術等趨于落后,生存能力差。生存效應是說,企業年齡越老,經驗越多,生存能力越強。顯然,這些企業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年輪效應。
第三,凈資產負債率越高,企業越容易退出。資產負債率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就差,市場波動、價格波動對其影響就很大,企業經營就困難。
第四,效率越高的企業,越容易生存。
第五,研發人員比例越高的企業越不容易退出。
第六,出口企業比非出口企業更不容易退出。面向國際市場的企業比面向國內市場的企業更容易活下來。
第七,企業控制權的差異對企業生存退出有十分顯著的影響。按照隸屬關系,受調查企業中,有的企業有主管單位,有的是民營企業。調查顯示,國有企業更不容易退出,外資企業容易退出,港澳臺企業更容易退出。國家所有制對企業的生存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如果把資產的力量決定企業命運與政府的力量決定企業的命運做個對比,可以發現預算約束的軟化隨行政級別而上升。越是隸屬中央的企業預算越軟,而私人企業預算最硬,虧了只能死亡,沒人管它。而且,在政府所有制企業中,行政隸屬關系越高,凈資產負債率對企業的影響越不明顯,這與民營企業是相反的。這說明政府的力量仍然非常強大,國有企業仍然在政府保護傘下。